APP下载

易胆大·传统艺术在焦虑之后

2019-08-19尹雪竹

廉政瞭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川剧戏剧传统

文/本刊记者 尹雪竹

易胆大是新编川剧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讲述了四川边远小镇上的众生故事。

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前几年情况好些了”“这口气正在续上哦”……采访中,不少川剧业内人士均表示,随着中央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川剧等传统戏剧正在逐渐恢复生机。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些地方前几年撤掉的国营川剧团正在恢复重建,一些地方正在组织排新戏。

但正如绝大部分传统文化一样,川剧有其文化生态在背后支撑,一旦打碎,要恢复过来并非一件易事。

人、支撑链与土壤

在市场化浪潮里,传统戏曲都曾十分焦虑,尤其是前几年“一刀切”的改制中。

“那是最艰难时刻。”对于当时的处境,不少人采访中提到7年前温州越剧团“跪幕事件”。面临改制的温州越剧团,在倾情表演完《拜月记》后,谢幕时全体演员对着观众集体下跪,泣不成声。

1982年,我国尚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394种,到2013年,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

近一两年,情况正在逐步好转。年初,陈国礼就接手了一台县里的川剧。

戏其实已经排了小半年,总觉得少了点川剧的韵味。当地找到了陈国礼,希望他能对这部戏进行提升。退休前,陈国礼是国家一级导演,原四川川剧学校的校长,初中毕业就沉浸在这个行业中。

川剧正在面临一个重新振兴的机会,但能排好川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县城里。“以前的川剧团改了,人都散了,现在要想找回来,难。”陈国礼虽然精神抖擞,但今年也已经76岁了。

专业人才缺乏、顶尖人才缺乏是传统戏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临的一道坎。上海评弹中的如长篇评话《英烈》《金枪》《三国》等目前无人演出;《大红袍》《落金扇》等书目则几近失传。

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支撑链断裂,也是它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链条一旦打散了,就很难重组起来,比如川剧的戏台子。

英国著名荒诞派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曾经说过:“剧院,就是一个民族当众思考的场所。”在前几年,剧团改制后,紧接着的就是一大批戏台子被拆。如今再想重建,困难重重。四川职业艺术学院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老板就曾向他求助说,想建设一个川剧戏台,但找了一圈,已经很难找到专业的人来搭建和运营了。

“这种支撑链有点类似一个产业的配套链,只要龙头企业做起来了,配套服务慢慢总会起来。”上述老师称,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生存土壤一旦消失了,就基本很少能修复。这是它们面临的第三道坎。

前几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前三批157个申城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有三成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生存“土壤”,尤其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类项目的生态环境都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缺失。

在香港粤剧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演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一直保留着民间的“神功戏”传统,粤剧演出始终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相对完好地保存在本地的文化母体之中。与此相应的是,不少川戏界人士称,“听戏的多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听不懂川剧等传统戏剧了。”

川剧中的水牌和川剧一样历史悠久,一副水牌往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写成。

年轻人、年轻人

为了“培养”新的土壤,争取年轻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川剧院团以及研究机构的重点之一。

5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老院子里,一群90后年轻人手里拿的、嘴里说的,是川剧里的绝活之一——变脸手绘的脸谱。

他们是淘宝“国宝项目联盟组”的成员,此次打造的脸谱是为了和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共同推出一款川剧面膜。

面膜开发销售对于淘宝来说是一个商业目的,可是成都市川剧院也有自己的私心:川剧面膜可以扩大川剧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万一姑娘们用脸谱面膜后想更多地了解白娘子,去看一场川剧呢?

去年九月,王者荣耀重磅推出了英雄梦奇的一款新皮肤——胖达荣荣。胖达荣荣是一只川剧演员熊猫,点开它的皮肤界面就能看到一只拿着扇子,穿着变脸演员的服装,嘴里嘟囔着:胖达荣荣来也。它的技能包括喷火、变脸,大招则是一个能量化的川剧戏台。

荣荣的配音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王玉梅看过胖达荣荣的故事——它偶然间闯入一名病危川剧老艺术家的梦中,被绚丽色彩的川剧梦吸引,开始研究和学习川剧——在她眼里,这个故事仿佛在描写川剧现状。

“年轻人接受川剧,川剧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他们都喜欢玩游戏,如果在游戏中加入川剧元素,那他们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入个最浅的门。”为了让荣荣的表演更具吸引力,王玉梅想了很多台词,比如它回城的时候,会说“我不做了,好黑人哦(吓人)”,对战时会说“我的脸谱喃?”

这些台词都是四川话的川剧念白,诙谐幽默中有一股萌态。

胖达荣荣上线后,王者荣耀的论坛里面引发了巨大讨论,还有人专门发帖向大家科普川剧。游戏与川剧,看似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崭新的、流行的、每一个细胞都叫嚣着年轻的勇敢与热血,另一个则是属于传统的,浸润在中华文化的绵延长河中,却渐渐有些迟滞。有人说它们的结合只是一次偶然,实际上却是时代碰撞的必然结果。

为了争取年轻人,早在16世纪,英国就提倡戏剧和学校教育结合,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英国中小学都有戏剧表演课程,其成为英国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一些传统戏剧也在起步,而成立于2009年4月的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幽兰戏曲社甚至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能独立创作演出的高校学生川剧团体,更将川剧艺术传播到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胖达荣荣是一只川剧演员熊猫,它的技能包括喷火、变脸,大招则是一个能量化的川剧戏台。

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契合

对传统文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已经不再是争论的话题。

传统文化是精神产品,鉴于其特殊属性,在市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盈利。事实上,即便国外的传统文化,比如戏剧、歌剧等也是如此。在伦敦,真正盈利的戏剧仅占五分之一,其余大部分需要政府资助。英国每年约有3.33亿英磅投入到663个艺术组织,戏剧产业获得较多资助。

这并不是说传统戏剧不需要走市场化。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告诉记者,市场化是好事,是川剧等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需要遵循适度原则,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能唯利是图,也不能完全迎合观众。

优秀的文化可以深入灵魂、表达时代情绪,也应该深入灵魂、表达时代情绪。但现在很多观众并不认可传统艺术表达的情绪。“我承认川剧曾经代表了当时感受,但并不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受。”王生菊是戏剧专业研究生,做了近千份川剧的问卷调查称,当今最缺乏的,不是市场,不是政策,而是戏剧本身在经典曲目和经典流派上的出新。

王生菊笑称,仅从戏迷来说,他们可能就是非常保守,往往对太标新立异的创新不买账,而更看重戏脉与唱腔的继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正如京剧在上世纪初有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二三十年代有“四大名旦”,四五十年代有裘盛戎、张君秋、谭富英,五六十年代有杜近芳、赵燕侠。这些开宗立派的人物,每个人背后,都有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剧和传唱不衰的名段。

光靠国家出钱,只对传统艺术进行保护性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摆脱这些束缚之后,还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是传统戏剧和剧团都要重新思索的。

老舍先生曾说“川剧根深得很”,深在哪里呢?曾经蜀伶演戏是天就,蜀人看戏是天然。或者换句话说,蜀戏妙趣天成的戏情生理,扎根日常的生活气息,与天府百姓心心相契,与蜀地民生休戚与共。

“现代社会的人们忙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确实难以分更多心思到传统经典之中来沉浸。这就需要具备对现代生活有更深感受与理解的川剧文化工作者来做更多的工作。”成都师范学院伯先教授称,现在川剧的传承,更应该考虑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契合。

从川剧来说,陈智林认为,要充分展示出川剧的魅力,就要全方位挖掘它的艺术价值,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去诠释和演绎。“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川剧发展。”

社会生活发展太快,川剧跟所有传统文化的衰落一样,很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欣赏素养,都差不多断代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弥合断裂。这对这些传统文化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挑战,其实也是机会,就看最终谁能在多大程度上,跟上社会生活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川剧戏剧传统
神奇的川剧变脸
有趣的戏剧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川剧版画传四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