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家栋 理解与协同成就今日“风云”事业

2019-08-18卢健

科学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气象卫星孙家气象部门

卢健

谈荣誉

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

1987年7月,国防科工委任命孙家栋为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018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最后一星——风云二号H星正式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向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颁发了“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

在89年的人生岁月里,他经历过太多这样颁奖的场面,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于一身,他习惯性地眯起眼睛笑着,从容而淡然。

孙家栋从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两位局长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时,台下一片掌声,有人站起来拍照记录这一时刻。起身站在台前的孙家栋看到了台下曾与他并肩工作的老同事,也有新一代航天、气象工作者。

孙家栋:我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来接受这一项非常高的荣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航天人和航天产品用户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下才能够取得的。

我作为其中一个有着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几十年来,航天、气象部门各级领导给予极大的支持,一起从事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究的同志付出了艰辛努力。借此机会,我要向曾经给予我指导的领导、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曾有媒体问我,今年6月风云二号H星发射,我这个快90岁的老人,怎么还要到发射现场。事实上,并非我个人如此,每个航天人都是如此,只要到了特定时间,就要出现在特定的岗位上,这就是航天精神。

谈协作

离不开研制部门和用户部门的理解、大力协同

在风云气象卫星五十年不平凡的自主创新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风云卫星经历坎坷的时候,以孙家栋院士为代表的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与气象工作者一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我国气象卫星今日的辉煌点亮光芒。

孙家栋: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条件比较艰苦,困难重重。

之所以我们能够坚持到最后,既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研制部门和用户部门的理解、大力协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负责总体研制卫星,与五院配合研发卫星平台;航天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攻克卫星和载荷研制的难关;气象部门作为主要用户,在有不同声音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国自主可控气象卫星的研发。

当年,风云二号第一颗卫星发射时还比较顺利,但上天之后便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太阳光照射到镜头里时,卫星云图成像有时不是很清晰。面对卫星数据不符合要求时,气象部门积极与研制部门沟通,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卫星的研发提供方向。为了让有缺陷的数据也能发挥最大效益,气象部门还通过设计算法等方式积极寻求补救办法。

我国的气象卫星是根据气象服务的需求一步一步发展的。一开始,气象服务要求可能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制定了先发展低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规划。之后,我们又有了高轨道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形成低轨全球观测和高轨局部观测相结合的气象卫星体系。

但随着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发展逐步加快,卫星分辨率、探测范围、准确率等逐步提升。因此,我们开始着手推动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也是从低轨开始,研制出了风云三号,与之相配套的是高轨的新一代静止轨道卫星风云四号。目前,我国第二代气象卫星的首发星都已发射成功,并已投入使用,效果非常好。我国气象卫星是这样一步步交叉发展起来的。

谈应用

风云卫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到后来的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农业、海洋等领域。

在我的印象里,風云系列卫星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前没有卫星的时候,台风天气几乎没法预报,快上岸了才能报出来。有了气象卫星以后,起码三五天以前,甚至更早一点就把台风动向报出来了。这样对防止台风灾害有重要作用。

风云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支撑,每个人应该都有感受。对于我来说,每天晚上7点30分,打开中央电视台一套,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

与此同时,风云卫星又不仅仅在气象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应用,它与其他行业结合,同样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就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遥感图像最先发现的。

风云卫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全球,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支撑。全球气象观测数据量越大,整体预报准确度就会越高。所以,在保证我国使用的同时,今年我们将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西移,可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谈期许

未来还会有风云五号、风云六号

风云卫星不是科研卫星,而是应用卫星,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作为应用卫星,就要确保质量,稳定运行,不能今天卫星云图可以顺利接收使用,过两天又不能工作或者达不到质量要求。同时,它要能够长期运行,因此我们要不断研制它的接替者。总之,天基应用卫星系列一定是长序列具有连续性的,就好像城市的自来水系统,要长期供应不能间断。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确保气象卫星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卫星研制前期,要进行大量开发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卫星上天后,要做到管好用好,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要组织力量,编制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规划。

正因如此,当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在天上运行时,我们又开展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的研制工作,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

未来的风云五号、风云六号气象卫星要靠年轻人去抓紧研制。我相信,气象与航天部门一定会继续通力合作,为今后风云气象卫星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资料:《中国气象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网站、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气象卫星孙家气象部门
监测“龙王下雨”的气象卫星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H-2A发射“向日葵”9气象卫星
县级气象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风云气象卫星在产品应用中前行
风云气象卫星如何命名?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