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 培养策略研究
2019-08-18郑明珠
郑明珠
对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目标之一,更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等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图形的知识,应该使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亲身动手操作,并辅以较强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空间观念。本文在分析多种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找出如何培养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方法,为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数学知识大多十分抽象,尤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图形的本质,对于图形的特征等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难度较大,而掌握这些知识的关键就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认真观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第一步
在最初接触数学时,认真观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空间观念的第一步,也是最直接、有效提升数学能力的一个办法。而小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也应该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而较强的想象能力来源于小学生对于实物的观察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各个层次来对物体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了解物体结构,在不断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从而将物体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不断培养和强化想象力。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实物转变到抽象,因此,建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核心就是认真观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充分重视刚接触数学知识的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包括低年级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等。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册的“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在对课本上的熊猫模型图片进行观察时,让小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和讨论,稍后教师从观察的顺序以及角度等方面,让学生对所看到的熊猫画面进行讲述。这样做的实质就是教授小学生观察时所用到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小学生的态度也很重要,有些小学生观察态度不认真、过于敷衍,就无法找出教师所要求的图形以及画面。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后,可以进行实际物体的观察了。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利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长方体进行辅助学习,将圆柱切割成长方体,在转换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出两个物体的关系,最后进行计算。
二、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第二步
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说,小学生动手操作能的增强对于数学知识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小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不同于之前的算术等知识,更加依赖于学生进行大量的学习活动,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几何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图形本质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模型供小学生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的实践学习活动,同时借助大量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不断操作和实践,逐渐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还激发了探究和学习的欲望,避免了枯燥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第一是学生自己动手对实际物体进行操作,深刻感知实际物体,有效纠正单纯观察所造成的认识误差。比如,在教授一年级小学生“认识图形”课程中,书本的图形过于抽象,学生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明白和理解圓柱、球体、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等的特点和不同。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找实际物体,比如,铅笔、笔筒、牙膏盒等。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体,并要求学生将形状相同的划分为一个小组,采取这样的组织教学方式,学生对于几何的认识更加深刻。第二是摸一摸、玩一玩物体。可以是一边观察一边摸,也可以闭着眼睛感受。之后还可以进行绘图,将感受到的物体画出来。
三、实际运用,是强化空间观念的关键一步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不断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对空间图形进行随意组合和创造性运用,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数学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中,常见题型就是让学生对某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而计算公式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较为复杂,不容易牢记。在解决现实空间的实际物体的问题时,画图观察是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计算长方体火柴盒的外面包装纸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图像画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对照,发现包装纸和火柴盒之间的关系,将具体物体和抽象画面联系起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教师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不断强化空间观念,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