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科学课 与语文知识间的联系
2019-08-18阎冰杰
阎冰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六大核心素养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教学要注意和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融通与连接。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诗词的赏鉴,可以深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小学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科学学科与并行开设的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承担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诗词的赏鉴,首先有助于深入挖掘科学课堂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在科学课堂出示蕴含着科学现象的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创作的意境,同时也使理性的科学更好地走进学生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最后落脚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上,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充分利用诗词设计科学课程的导入环节
科学课堂的导入环节目的在于,使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科学课堂一开始就更加生动。这里可以采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引发学生对科学与诗词之间联系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也是认真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才能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的,让学生更有兴趣研究科学,更有动力去探究科学道理。
比如《弯弯的月亮》一课,可以在一开始和学生一起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的诗词名篇,朗诵后,教师摘取出与本节课联系最密切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提问:月亮的圆缺描述的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明明我们都研究过月球是一个球体,围绕地球转动,为什么有圆缺的变化?让学生直接进入《弯弯的月亮》一课的学习实践中。
二、充分利用诗词设计科学课程的探究环节
导入环节后是探究环节,本环节是将孩子们眼中忽略或者是疑惑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探究过程。与诗词恰当结合、巧妙联系的科学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过程的目的,把握好科学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时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比如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场景来设计“静止与运动”探究活动,准备相当于青山和小船的折纸和诗人李白的人偶,让学生描述青山、小船和诗人李白的相对关系,把静止与运动地从不同的参照物出发,描述不同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再比如利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来和学生一起探究夏季星空,认识到在夏季相对凉爽的夜晚可以来观赏星空。
三、充分利用诗词设计科学课程的交流环节
经过探究活动后,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来得出正确的探究成果,从而巩固课堂的成果,完善课堂教学过程。这里师生交流时,恰当地引用诗词,学生会发现原来熟悉的诗词还有更多的蕴意在里面,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比如《弯弯的月亮》一课,就可以在一起研究月相时出示诗词引出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指示初七、初八上半夜西部天空的上弦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示十五、十六通宵可见的满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指示二十五、二十六清晨前东方天空下的蛾眉月(残月)。从而使学生对月相和关于月的这几首诗词有了更深理解。
四、充分利用诗词设计科学课程的学以致用环节
在学生经过探究和交流后,建构了自己的知识树,接下来就是扩宽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对掌握知识加以应用。在这时,加入诗词,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
比如在《地表的变化》一课,最后加入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发现原来诗人把风蚀融入了边塞场景中,把漫长时间描述出不一样的韵味,从而更深地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学生的人文素养伴随着科学精神一起提高。
总之,诗与科学,注意整合就会升华整个科学课堂。相信在平時的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对应的诗词拓展教学,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探究范围,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