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开展科学课实验教学活动
2019-08-18马国辉
马国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巩固科学知识。同时,实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好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实验中的知识,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创造性发展。
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可通过有效的实验活动来推动科学教学的发展,构建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课堂。为此,教师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以及新型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科学课堂实验活动,让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能够保障科学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创造性地提供有利的实验条件
科学实验活动始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而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实验器材的准备是非常基础的环节,它能够保证科学实验活动具备可行的实验条件,从而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在有些实验仪器匮乏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能够不因实验条件的不足而阻碍其正常的学习进度。比如在“光的折射”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勺子来让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将勺子内壁当作是凹面镜,能够起到聚集光的作用,而勺子背面可当作是凸面镜,能够起到发散光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反射光的传播路径。
二、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实验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更多的是因为实验好玩,其求知探索的欲望并不够严谨。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会没有目的地摆弄实验器材,缺乏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索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師就要针对小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指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比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小车、各种磁铁的吸引,将关注点都放在玩磁铁这方面,这不利于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并且引导其猜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实验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思考其中磁铁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的科学道理,最后要总结出实验结论,在课堂上将其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创造性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可促使学生主动开展建构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其主动地融入科学探究情境,进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获取科学探究情境中蕴含的科学实验知识,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常见的力”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生动情境:“班上公认的大力士和另一位力气小的同学共同表演了一个场景,就是力气小的那位同学用了一根手指按住那位大力士同学,大力士同学没法站起来。”这样的情境带着一定的奇妙之处,让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得以激发,使其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来。在这一课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力,并且针对性地探讨让物体下落的力,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率。
四、创造性地使用有结构的材料
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合理地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可帮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自主构建科学知识概念,并且突破科学知识学习的重难点,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可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有结构材料。例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教材要求使用三个大小与形状各异的瓶子来展开实验,也就是在三个不同的瓶子中装入不等量的水,然后进行比较。但是这一实验内容却难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此时教师可增加一个瓶子,将其作为参照物,与其他瓶子来进行对比,可更好地衡量水的多少,在这一改进之后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直接经验,也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推进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验活动是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奥妙的科学原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展开建构性学习,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优化当下的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教学,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