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重独行的段思良

2019-08-18余显斌

大理文化 2019年7期
关键词:赵光义登基侄儿

余显斌

在汴京城冬日的一个晚上,寒风劲吹,飞雪飘飘,在宫内,一代开国君主赵匡胤,正在和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对饮。史书记载,此时,“宦官、宫妾悉屏之”,也就是说,大家都被赶走了,站在远处,遥望着宫内。灯光映着窗户纸,也映照着人影,只见赵光义站起来,好像不胜酒力的样子,又像在推辞着什么。此时,屋宇皆白,地上更是如铺玉屑,如叠梨花。隐隐中,大家看见赵匡胤拿着玉斧,敲击地面道:“好做,好做!”然后,太祖皇帝就睡了,鼾声如雷——这鼾声够响亮的,远处的宦官、宫女都能听清。

赵光义当晚也留在宫中,没有出来。

大雪仍如鹅毛一般飘飞,天地一片寂静,宫廷也一片寂静。

第二天一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出来,迅速传遍宫城,传遍汴京,也传遍大宋,让大家听了目瞪口呆,“帝已崩矣”,赵匡胤那晚驾崩了。赵光义毫不客气,接过权杖,走向帝位,登基称帝。他后来对别人说,自己这样做,是因为自己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留下了遗言:“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换言之,自己是奉母亲的命令接替哥哥位子的,自己可不是篡夺侄儿的位子。

就这样,赵匡胤的儿子站在一边,国君之位被自己叔叔占去。

也因此,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悬案,就是“烛影斧声”。

1

赵光义夺取侄儿的位子,发生在976年。而在遥远的大理国的羊苴咩城,三十一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同样的一幕大剧,给后人留下许多猜测,许多议论。

这幕大剧,也是叔叔凭借手里的权势,发动一场兵变,从而夺取了自己侄儿的君位,让侄儿靠边。

这个侄儿,就是大理开国君主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

夺权的,就是段思英的叔叔段思良。

段思英在位的时间,算起来很短,也就一年。就这一年的时间,他却没有安生,竭尽全力,干下一些荒唐事,攒够了被废弃的资本。他的叔叔段思良见了,很不舒服,牙齿一咬,走过去把他拉下了座位,让他去做了一个世外的僧人,青灯古佛,念经禅修,法名宏修。

段思英的过错,《南诏野史》上说,“愈淫戏无度”,也就是荒淫无度,十分好色。因此,他被逼禅位,他的叔叔段思良毫不客气,长袍大袖,走上帝座,接替他做了国君,成为大理国的第三代君主。段思英呢,灰溜溜地,低着头去了无为寺。

还有一种说法,是段思良仗着自己的长辈身份,整日在段思英的耳边批评说:“君不像君,日与诸少作乐打猎于山野,斗蟋蟀于草地。有勇无谋,每月半数日子侍于佛寺,身披袈裟,成何体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僧不像僧。为君十月,而选美女三十六妃而不止。沉于酒色,不理朝事,拥花抱玉于光天化日。何以为君?”这段话,很接近白话文了,总的来说,段思英让他叔叔不满的地方,也就是嬉游无度、耽于佛事、喜好美色、惰于理政。

这些,除了“惰于理政”外,段思良也有啊,也不例外啊。

首先,段思良也喜好佛事,虔心向佛,晨钟暮鼓的。这点,在当时的大理,是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人人能念经,个个喜参佛,以至于人言:“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佛珠。”反正,地里没活了,到了清闲的时候,大理国上下一片诵经声,呢呢喃喃,就连一代英主段思平不也是这样吗?登基之后,忙着四处建造佛寺,险些营造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了。

所以,这点真的不算啥,也构不成段思英被废黜的罪名。

其次,喜好美色吧,段思良一点儿也不比自己的侄儿差。以至于他侄儿不高兴了,白着眼珠子反驳说:“阿叔拥十六夫人,世上多少言说,而双目难视已面。”你一个亲王,就拥有十六个美女,左拥右抱的。我一个帝王,也就有三十六个美女,还多吗?你叨叨个啥啊?你说我好色,你难道不一样吗,甚至比我还好色呢?只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缺点罢了。

两叔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因此,段思良并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可是,历史上,权力角逐,不是以道德去评判的,不是以品行去评判的,而是以实力去评判的。所以,虽然叔侄俩在道德天平上不相上下,可实力比对上,段思英要远远地低于段思良,甚至难以比量。所以,他最后不得不委屈地退出权力中心,袈裟一袭,走向田野,走向古寺钟声中。

这点,就如大宋初年,宋太宗和赵匡胤的儿子们比对一样,无论太祖的儿子如何贤明,如何聪明,可是在威望和权势上,都差着一大截,难以和自己叔叔比拼。因此,帝位理所当然地归为宋太宗,而非太祖的儿子们。

历史很无情,历史很公平。历史很残酷,历史很无助。

2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那段历史也已经苔痕斑驳,模糊不清了。可是,后来的很多人在谈到段思良的时候,包括他登基,包括他的执政,仍喜欢和宋太宗对比,认为他們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他们之间,仔细想想,真的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功业很大,地位很高,才能突出,足以让他们产生觊觎之心,产生登基称帝的野心。

就说赵光义吧,在宋太祖做将军的时候,就始终跟随左右,鞍前马后地服务,扬名立万的事,都让给哥哥,出力的事,都归自己。尤其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更是和赵普一起,成为这件历史大事件的推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赵匡胤假装大惊,不愿接受帝位,是赵光义找来一面黄旗,披在他身上。等到赵匡胤登基,建立宋朝,赵光义担任的是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殿前都虞侯地位非常重要,直接掌管着朝廷禁卫军。在周世宗的时候,世宗让赵匡胤考核天下精兵,将之做为朝廷禁卫军,由赵匡胤统领。赵匡胤能一举夺下后周江山,建立宋朝,可以说,这一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当皇帝后不放心别人,就将位置交给了弟弟。

等到宋太祖外出征讨四方的时候,京城的留守任务,都落在赵光义头上。须知,在古代,这样的重任,一般都是太子担当的,别人有能力也白搭。

猜你喜欢

赵光义登基侄儿
木炭堆里的杯子
德国学校不鼓励学生“见义勇为”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国王的逻辑
烛影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赶不走的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