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初探

2019-08-17何云鹏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法制史法律制度

何云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28

高校中国法制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法学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法学本生培养方案里中国法制史课程被定位为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和天文、地理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学习难度之大确乎一言难尽。尤其在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本科教学中存在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困难,为了找出克服困难的可行方法,有必要对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索。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特点

所谓“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二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①多年来,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被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系统讲述中国四千年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全面阐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中国法制史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文献资料亦浩如烟海——周鼎汉简、唐律宋敕、明诰清典以及载有历代判牍文书的司法档案,不胜枚举,以纲常名教为灵魂的中华法系特征明显。与辉煌的文明相适应,中国古代有当时很发达的法律制度、法律理念。而且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诚如我国台湾地区著名法史学者黄源盛教授所说:“法律制度是具像的、是现实的;而任何制度,其所以产生、所以存在、所以发展,可说都有某种思想或理论为其后盾,而思想也因制度而获得落实,两者相成为用。

研究中国法制,当知其背后思想上的根据,如此,规范与法制才不致被认为是偶然之举;探讨思想,也须知其对规范与制度的影响,否则,容易论文空泛之谈。……思想家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散布在人间,使各种理念透过制度,经由规范而得以在世间实现。”②

因此,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原来的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合二为一而成为中国法律史,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实行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对夏商时期“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进行了修正,强调民心向背才是国家政权存亡安危的关键之所在,从而开启了“德”在其后中国几千年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并使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具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特征。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德礼政刑综合为治,以德礼教化为本,强调明刑弼教;在刑法原则方面,自首和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区分公罪与私罪、实行死刑奏报与死刑复核制度等均體现了“宽仁”精神;在刑罚制度改革与执行方法方面,汉初废除肉刑、妇女犯罪执行的特殊规定等等也呈现出日益人道化的倾向;不孝罪、服制定罪、留养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法律的核心价值与法律制度体系的一致性,对于法律秩序的良窳至关重要,《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律典的楷模,其最为经典的是体现了“中道”(公平的价值)与“数字化刑罚等级”(刑罚制度体系)的融贯统一;循吏张释之、董宣、刘颂、戴胄、包拯、海瑞等严格执法,主张法律至上,比如汉文帝时期的廷尉张释之就曾明言:“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强调皇帝也要遵守已经公布的国法。否则,百姓将无所措手足,法律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再如唐太宗时的大理寺少卿戴胄也强调国法高于出于皇帝一时之喜怒的诏敕,皇帝也要守法。在司法中,强调“国法”“天理”“人情”的有机结合,在追求形式正义的同时,更加强调实现实质正义的终极目的。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助于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能。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像北京大学法学院李贵连教授所总结的“通古今之变,明中西之异,究当世之法”。③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我们的祖先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法制文明。

对于法学院的学生来说,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提升人文素养尤为必要。因为其中的很多毕业生将成为司法官员和律师,而提升这些人员的人文素养则是保证司法公平正义和人民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法学院的学生要避免成为舞文弄法的“刀笔吏”甚至无视苍生民命的“酷吏”,在上学时就应该引导其精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人文名著,陶冶其情操,提升我们的文素养。④ 中国法制史课程能够契合这一需要,特别是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中,诸如矜恤弱势群体、恤狱慎刑、录囚、会审制度、死刑复奏制度以及《尚书·吕刑》中的“五过之疵”、《唐律》中规定的“出入人罪”的法官责任制度等等,都融贯了儒家仁爱宽恕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常怀宽容、人道与谦抑之心,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公正司法。再如“亲亲相隐”“服制定罪”“存留养亲”等制度规定,虽与当今的法治理念多相龃龉,但在当时体现出了重视亲情伦理的人文关怀,契合了当时的宗法人伦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的法学和法学教育的发展进步,中国法制史学科也曾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辉煌,但现今它已陷入日益边缘化的学科命运。这种尴尬也体现在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中。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法制史是一门难学更难教的课程”。⑤这主要是由于前述的中国法制史课程学科性质及其内容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事实维度等方面来看,具有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和知识点繁杂的特点。要想学好与教好这门课殊为不易。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除存在“法制史课程内容博、学时短、师生兴趣缺失”;“高校不重视法制史课程,课程设置有偏见”;“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⑥等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即部分学生古汉语和通史知识和能力不够,存在听不懂和看不懂等问题。

就笔者任教的法学院中国法制史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反映,他们学习这门课比较吃力,因为他们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教学,汉语言能力尤其是古汉语能力比较欠缺,听课和看教科书都比较吃力。如果他们恰好又是对文科不感兴趣的理科出身者,那情形就更加堪忧了。

四、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的对策

首先,调整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授课学期。由于中国法制史是基础课,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一般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中国法制史这门课。鉴于我校是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对于刚入学的新生,特别是从小学至高中都在接受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太大,本人任教的法学院2013年调整了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将中国法制史放在了第二学期,把学生感兴趣的刑法总论放在了第一学期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

其次,教师在授课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诸如伦理法、等级特权法、受天道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法律化的进程等。进而掌握中国法制史中的“关键词”,例如那些“以数为记”关键词,像“三纲五常”“三不去”“四等人”“五刑”“五礼”“五听”“五过之疵”“六礼”“七出”“八议”“九卿会审”“十恶”等等。以及特定称谓的关键词,如律、令、科、比、格、式、典、敕、例等法律形式的名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要做到可识记,能辨析。

再次,借用兄弟院校中国法制史教学课件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幻灯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调动起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最后,做到“精讲”“多练”,借鉴兄弟院校实行的“案例教学法”或“专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中国法制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和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在中国法制史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法律实施方面的古代与近代的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揭示古代法律的本质特征,其背后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伦理特性。

虽然中国法制史在法学类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定位较高,即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但也正像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论文所揭示的那样, 当前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更亟待引起重视。怎样才能在民族地区高校讲好这门课,在教学理念、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确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注释:

①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

②黄源盛.中国法史导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

③李贵连.法史学的十五字箴言[J].检察风云,2011(15).

④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⑤尤娇娇.法律史之命运:如何让历史融入法学课堂——以对沪上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状况的调研为切入点 [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41.

⑥胡云长.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改革探讨——地方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7,5(中):278.

猜你喜欢

法制史法律制度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寺田浩明著《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课程定位及其教学思路探索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改革探讨
——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分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