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诚信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8-17张元强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乡风市场经济诚信

张元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12

一、农民诚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诚信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条件

脱贫攻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条件,最重要的是要农民摆脱“等靠要”的贫穷的思想包袱。古语有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誠信经济,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诚信道德是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关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在当下的最现实的意义,就是关乎精准脱贫的成败,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仅要实现物质上脱贫,更要实现思想上脱贫。要从根本要扭转“讲诚信吃亏,不诚信得益”的不良状况。从而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农民诚信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018年7月,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推进诚信建设。乡村振兴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可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最基本保障。农民诚信道德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农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关键力量,其自身的文明状况直接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加强农民诚信建设,增强诚信意识,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能够助力乡村振兴。

(三)农民诚信是其自身发展的道德需要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重要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自身发展的道德需要。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诚信对于农民永远不是一个过时的命题。在的关键时刻,今天把农民诚信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其具备良好的诚信道德素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之一。以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它不仅是一种身份概念,更是一种素质提升的要求,而诚信道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会加剧农民利益至上、舍德逐利的现象。通过诚信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身份认知,增强身份认同感,养成诚信意识,增强诚信自觉,提升职业道德。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诚信问题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冲击

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出现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转型,“物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等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改变。就农村本身而言,尤其是党和国家开展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以来,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意味着有好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争当贫困户”“贫困户光荣”等一些错误观念甚至荒唐现象。随着农村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降低,地方性共识也在逐步丧失,存在诸如诚信等传统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行为,对农民本身而言,农民开始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走出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强,社会关系扩展,社会交流和交易由熟人交易更多转变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彼此之间信任感降低,道德约束力相对减弱,加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民诚信下滑,失信行为逐渐增多。

(二)诚信意识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地缘认同逐渐消解,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业缘凝聚力日益减弱,市场经济下社区异质性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这“诚信价值缺失,诚信意识淡化”窘迫局面,尤其的是精准脱贫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为了能够争当“贫困户”干出了将自己家“拆户并户”等一系列“荒唐事”,有的甚至将赡养老人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绊脚石,不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对待父母的态度极为冷漠等现象屡屡出现。

(三)诚信制度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诚信缺失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由于规则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奖惩措施“名存实亡”,使诚信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肯定,尤其是使不诚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戒甚至遏制。诚信制度和奖惩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导致农民失信成本低,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助长失信之风。

猜你喜欢

乡风市场经济诚信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乡风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文明乡风聚人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