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2019-08-17周岚莲
周岚莲
摘 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有儿童文学的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才富有文化内涵,才充满了文化特色。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教学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没有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紧抓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导致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儿童文学素养。语文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引导者,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虽然较成人文学简单容易,但是对于刚入学门的小学生来说,内容抽象、晦涩难懂,理解起来较为吃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带领大家学习和理解,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内容知识。实现儿童文学有效教育的前提就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儿童文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大部分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教育,对儿童文学不了解,更不懂得用何种方法开展儿童文学教育。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放弃了儿童文学教学,使得小学生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常识和素养,大大影响了日后的学习。
第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抓住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课堂教学无法突出儿童文学的特征或者完全忽视儿童文学的特征。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各个学校的小学生,它与成人文学不同,其在艺术个性、价值追求和美学品质等方面都根据小学生的特征来展示,契合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心理特征。然而,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这一显著特征,他们根据成人文学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儿童文学教育,输出的价值理念也不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不能学习到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益的东西,久而久之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此外,有的教师根本不探寻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把它全然当作一般的作品开展教学,将里面的一些重要知识输出给学生,不关乎学生究竟是否可以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课堂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文学教学质量,也让儿童文学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第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通过上文叙述可知,教师在儿童文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质量和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儿童文学教育观。教师要想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就需要全面了解儿童文学,整体把握儿童文学的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美学品质,进而将其价值理念输出给小学生,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多接触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洞悉儿童的精神世界,了解儿童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看法,进而增加对儿童的理解,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为其输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紧抓儿童文学的特征来开展教学。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作品流露的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是儿童在阅读、学习儿童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快乐的内心体验,它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抓儿童这一特征,整理归纳带有显著儿童情趣的作品输出给学生,将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情趣。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把握住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其要传达的美学价值,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来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情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进而学习其精神价值内涵。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特征的表现形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学作品展现的情趣,将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内容传递给广大小学生,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滋养着小学生的心灵,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为此需要高度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師的儿童文学素养,根据儿童文学的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内涵,实现儿童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志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4(2):197.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6):49.
[3]秦英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