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微课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08-17张晶
张晶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强调“拿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传统模式下的德育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与说教,停留在粗浅、表象化层面,而“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道德情境”,也正日益成为德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课题界定
1.情境微课。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拍摄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该课题所指的“情境微课”是把德育内容融入“微课”的一种教育新形式。它以学生的道德养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元素,把学生身边的教育事例拍下来,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与思考。这种形式从微入手,具有即时性、情境性、形象化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启示和共鸣,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效果。
2.品德教育。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课堂教学、班级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都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所指的情境微课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为目标,以碎片化、可视性、情境式案例为主要形式,以“文明礼仪、卫生、安全、集队”等为主要内容,在学生日常班级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的渗透实践。
三、选题的意义
1.情境微课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育的主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教育效果。
2.情境微课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易于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听化处理。
3.情境微课时间短、篇幅小,符合学生观看学习注意力时间不长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高效地接收教育资讯。
4.符合小学生求知心理。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接受程度明显强于传统说教。加之视频中的人物又是同在校园里的同学,这种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素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革新教师传统的德育方式,通过情境微课的开发,建立传统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构建学校德育主题教育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的教育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强化班主任研训,提高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达到人人会制作微课,并通过资源的共享,减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负担。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纠正不文明行为,通过微课正面引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校“微课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选材,随时教育,提高教师德育水平。
五、研究内容
1.根据学校德育重点,通过教育实际,拍录情境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2.形成以“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集队教育”四大体系的“微课”课例,展开学校德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3.选取品德教材部分内容制作。把小学生品德教材内容联合学生生活实际,制作成“微课”,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辨是非。
4.家校互动。把一些需要家校合力教育的“微课”传到学校微信企业号上,也请家长拍录孩子在家、在社会上的出色道德表现,将微视频传送给老师,形成家校共育的大氛围。
5.收集整合社会(社区)资源。收集互联网上一些公益广告、微电影、微视频等,把这些网络题材加以整合,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非凡的微课题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学生思想现状,探究情境微课的德育元素。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拍摄资料,并制成微课。
4.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七、创新之处
情境微课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听化处理,上课时间短、内容精,有利于缩短学校德育由理论到实践的落地时间,也可以变“触不到的”德育为“可感知的”德育。学生是情境微课中的主角,更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征,另外学生既可以在校园里集体学习,也可以在家中观看,十分便捷。
八、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做好课题申报、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课题组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2.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20年5月)
制定課题具体实施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团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确立以“文明礼仪、卫生、安全、集队”等四个内容为研究主题,以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为教育网络的情境微课实践研究方向。
3.成果发布阶段:(2020年6月—2020年8月)
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九、预期成果
1.德育“情境微课”校本资源库。
2.“情境微课”典型案例(故事)集。
3.《课题研究报告》(文本)。
4.相关实践研究论文。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