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长江”一课的教学思考

2019-08-17黄育军

新课程·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长江初中

黄育军

摘 要:从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课堂应该是学生不断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地方;也是学生从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取、处理能力的地方。

关键词:初中;信息;德育工作

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其实,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辅助的作用。从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课堂应该是学生不断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地方;也是学生从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取、處理能力的地方。而在地理课的课堂上,学生还要学会用地理科学的原理,去分析、处理信息。以初中地理“长江”一课为例,谈谈我对上述认识的思考与实践。

一、以学生已有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而初中学生正处在认知欲极强的阶段,对周遭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都成为学生获得大量信息的来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把他们“所见的”“所闻的”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在关于“长江水文特征”的教学中,考虑到许多学生对长江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不仅在电视、书刊的画面中见过长江,而且还亲身游览过长江。因此,在教学内容展开前,我有意识地让去过长江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对长江的印象。这样的切入,可以使学生感到所要学的东西并不陌生,就在他们的身边,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二、引导学生步入地理科学的殿堂

初中学生从课堂以外获取的知识,往往是无目的的、无序的,没有经过归类、分析等处理。例如,学生在旅行中,虽然亲眼看到长江各段的不同景色,但他们并不了解这种差异与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有什么关系。有关长江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虽然早就能背,但为什么这一段长江两岸有“猿声”,而船在驶过这段长江时,很轻松(“轻舟”)又速度很快(“已过万重山”)?学生可能既没想过更没探究过。我在引进这些材料作为切入点的同时,适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把这些信息与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新的分析、归类、探究和认识,使这些信息在学生眼里有了新的地理意义。这样就既传授了地理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也培养了学生以地理的眼光去捕捉信息,以地理原理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创设特定的情景

关于知识信息的收集,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总结出的结论是:“人从环境中所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的强度成正比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促进和强化学生的知觉感受,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如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某一事物难以辨别的细微特征的印象,以增强学生信息的收集量。

例如,“长江水文特征”的教学,我为学生创设了“游历长江”的特定情境。我收集有关长江的视频资料信息并加以处理,制作成包括长江上、中、下游三段不同河道特正沿岸风光的景观影片,并让游览过长江的学生充当“导游”,对相关信息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借助影片带领大家做一次从长江上游坐船到下游的观光旅行。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身临其境”地欣赏长江“奔腾不息”“宁静和谐”“烟波浩渺”的美景,接受由声、像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外界刺激组成的信息流。

然后,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当长江流经不同的河段时,你所看到、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于特定情境给出了丰富信息,所以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说出了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并依据不同的景观特征,划分了长江的河段。进而,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究未知的领域:是什么原因造成长江三段河道不同的水文特征?要求学生利用已拥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了自主学习,在“信息收集”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发现”,从而增强了能力。

四、搭建思维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而在现实世界中,环境整治、资源勘探、建筑选址、城市规划等都涉及地理科学因此将现实世界中的相关信息,与地理课本中提供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发现并感受地理学习的价值所在。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在课堂上把以上两方面的信息加以收集、整合,并通过一定的处理与利用,以此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革新创造的能力。

在“河流的利用和治理”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论证三峡水利板纽工程选址的科学性”这样一个思维平台。这一思维平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非常大,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必须涉及多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地质、水文、经济、气象等。那么,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否合适呢?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现状,也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首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与选择建造地点的基本条件,然后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如“长江干支流分布图”“20世纪长江洪水分布图”“长江沿岸人口”“工业分布图”等,并让他们每4人组成一个“专家论证小组”,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利用资料去捕捉所需要的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结果,不少小组都很好地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群体学习的协作能力,有了他们的论证结果。而学生之所以讨论得积板、热烈,与他们手里有大量资料有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他们能看懂并初步理解的资料,学生才有了进步思考的可能。这也说明,思维平台的搭建,既要有思维升华的空间,又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通过“长江”一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深入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过程,并把这种研究与研究教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思考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誗编辑 李沂蓉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长江初中
长江之头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