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词美学资源提升中学生写作素养
2019-08-17郑梅英
郑梅英
摘 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美学教育,美学教育也是通往写作高素养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立意与行文。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美学资源可供语文教师撷取运用。艺术是相通的。利用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可感受音乐美;景色美,可感受绘画美;风俗习惯美,可感受文化美;遣词造句美,可感受文艺美;主题思想美,可感受不同人生境界之美。经过美的长期熏陶,能帮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美学教育;写作素养
美学教育是指通过绘画、音乐、舞蹈、器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可是,审美能力作为个体核心素养的一大亮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基础教育中往往重知识传授,而忽略美学教育,而这种美育的缺失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立意和行文,对学生高写作素养的形成造成难以预估的不良影响,美感缺失的学生难以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本人认为,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丰沛的美学资源,值得语文老师挖掘并运用,比如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一、利用古典诗词的音韵,感受音乐美
都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我国的古典诗词,自古以来就重视这外壳,讲究音韵之美,这或许与诗歌初始是一种咏唱有关系吧。先秦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兮”,唐近体诗中成熟的押韵和平仄交替,让诗歌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和谐动听,具有音乐的美质。比如《诗经》中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反复的手法加上“兮”,把一个陷入爱情的人儿的相思之情渲染到极致。细细一琢磨,其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其实首先来源于那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第一步,就是读读背背,在读背之中首先感受到诗歌带给我们的音乐美。比如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首先,略加引导后,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韵脚——摧、开、里、紫、水、起、意、死,全都是韵母i或韵母末尾为i的字,且逐句都押韵,一韵到底。其次,对诗句中的平仄规律略加讲解,即可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再次,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节奏划分,可增添朗诵时的节奏感。当学生对《雁门太守行》的音韵之美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再去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就更能找到感觉;当配乐朗诵时,会感觉不是音乐甚似音乐,令人陶醉。对诗歌音韵美的充分感受,有利于丰沛学生情感,沉淀写作素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半卷╱紅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爲君死。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二、利用古典诗词的景色,感受绘画美
宗白华先生认为:“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是的,诗词的美,往往是自然美的浓缩和升华,是文学艺术的美,而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古典诗词与音乐牵扯不清,而古典诗词也同样和绘画卿卿我我。曾有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或许古人也明白一个道理,直白的抒情往往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纯粹的说理只让人觉得枯燥,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借景抒情、借景说理、托物言志。于是诗词中就有非常多精彩的景色描写、场景描写。如果仔细品味并在脑中还原场景,那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就是一幅幽美的乡村风光图,自然天成,蕴含着哲理:无论前途多么难辨难行,只要坚定信念,人生就能绝处逢生。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就是一幅壮阔美丽的长江风光图,此时心情之阔朗可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闭目一想,就是一幅海上日出图,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间之匆匆紧迫逼人,自然而然为下句抒思乡之情蓄势。
如果说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基本都是国画的话,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简直就是梵高的油画。梵高的画作浓墨重彩,有人说他的作品色彩浓烈到要破坏空间和形象的地步,展现了一个为火热的激情所灼伤的世界;而李贺的诗歌,陆游评价“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比较起来,梵高的画与李贺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看这首《雁门太守行》,直接出现颜色的词语就有“黑云”“金鳞”“夜紫”“红旗”“黄金”;此外“秋色”“燕脂”“霜重”“玉龙”等词,虽非直接写颜色,但却很容易唤起我们有关颜色的固定联想;整个画面五彩斑斓,夺人眼球,奇诡而动人心魄。作者就是这样泼色于诗,用极其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战争的惨烈、战争的艰苦和战争的悲壮。由此看来,李贺被称为“诗鬼”,也算实至名归了。
当然,古诗词毕竟不像画作那么直观,因此教学这首诗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以外,指导学生慢抄或默写这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语还原场景很重要,因为那样更有利于学生脑补各种画面,更好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比如,《雁门太守行》的前三联我们可以这样还原: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滚,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灿烂的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在层林尽染,红红黄黄的美丽秋色中,竟然回旋着响亮的角声、怒吼声、厮杀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血染边疆,鲜血凝成了暗紫色。半卷着红旗,援军悄悄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为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你看,这样一想象还原,画面感是不是就更鲜明生动了?而且,这种课堂的应景即兴写作本身就大大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三、利用古典诗词里的风俗习惯,感受文化美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美景的描写,还有极其丰沛的社会风俗习惯的刻画,读之,可以让我们逆时光之流而上,透过历史的尘烟,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美。典型的比如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就写出了古代中国人过年时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以求驱鬼避瘟、吉祥如意的风俗习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虽是想象之作,但诗中内容依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当然,他写的是一个特殊人群——守边将士的生活。守边将士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战争。诗中有关战争场面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冷兵器时代作战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感受到当时的战争文化——举旗,吹角,敲鼓(“半卷红旗”“角声满天”“霜重鼓寒”);将士们披甲戴盔(“甲光向日”),所用武器刀剑戟(“提携玉龙”)等。教学《雁门太守行》,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细节,在了解中华民族古代战争中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之后,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感受历史之神奇、战争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美学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写作素养。
四、利用古典诗词的遣词造句,感受文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篇幅短小精悍,遣词造句要求精益求精,求以一当十之效,故而有“炼字”之说。我们所熟知的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就是炼字的经典。学会品味古诗词中的经典用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学之美。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结尾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二词就写得极妙——对立统一,相得益彰;用语新奇,色泽浓艳;有陌生化的功效,有借代拟人的妙趣。越品越觉精妙,你难以找到更精当的词语,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品再品中,默默提升了自己感悟文艺美的能力。
品味古典诗词的遣词造句之美,一定不能忽略修辞之美,如比喻、比拟、对偶、互文、顶真、夸张、排比、借代等等。比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运用了比喻。“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运用拟人。至于对偶,唐近体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般就要求是对偶句。尤其颈联,最好是工对。学生如果能理解并感受古詩词句子中修辞之美,也就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首联定然要重点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其中两个动词“压”和“摧”就用得十分妥帖;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种开头就酝酿气氛,为下文张本的写法,也暗合写作之道。总之,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之美,感受诗歌文艺美,对学生写作中追求行文之美有着直接有效的影响,能有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五、利用古典诗词的主题思想,感受境界美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写景也好,叙事也好,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抒情,为了说理,为了言志。不同的主题思想,展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这是诗歌的内在美质,既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比如闺怨诗经常抒发小女子的离愁别恨,思念良人之情;行旅诗则经常在寂寞飘零之感中怀人思乡;山水田园诗,所写之景往往是优美闲适的自然风光,经常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咏史诗则经常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这里面,凡人有凡人凡俗的喜怒哀乐,伟人有伟人超凡的悲天悯人,英雄有英雄不凡的雄才伟略。人生境界虽然迥异,分高下,但各有其美,都能滋养学生心灵之花,培育审美能力。比如,读李清照的诗词。当你读到“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点绛唇·蹴罢秋千》),一个俏皮可爱少女的形象跃然眼前,你能不因为这种小儿女的美好情态而心中一动?而当你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你也许会为女词人晚年的孤苦寂寞而感同身受,而生哀伤怜惜之情。可是,当你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诗中所洋溢出来的凛然风骨、慷慨之情、浩然正气,会让你不敢相信这是前面那个哀伤柔弱的小女子所写,诗歌境界直逼英雄,甚至伟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不同人生境界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是古典诗词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注重吃透古诗词,学会仔细挖掘古典诗词中的美学资源,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应该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从中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与人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琎.走进古诗词的“先知先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63.
编辑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