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比 褒贬自现
2019-08-17
[课文助读]
读了《苏武传》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对苏武这一人物念念不忘,都被他的爱国热情打动了,被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染了。
显然,文中所塑造的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既得力于作者正面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也得力于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同时也与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具体说来,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苏武与副使张胜的对比。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导致陷入虞常的谋反之事,在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比,更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二是苏武与叛徒卫律的对比。卫律是汉之叛臣,威逼不成,转而利诱,但苏武仍“不应”,当他这种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时,又转为威胁。对卫律这种无耻言行,苏武终于按捺不住,痛斥衛律。他先是指责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三是苏武与降将李陵的对比。文章的这一对比更为感人,也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李陵兵败投降,因全家被杀而绝了归汉之望,苏武则亲属散亡殆尽仍不改其誓死归汉的决心。李陵的将心比心,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苏武却能将国家利益置个人恩怨之上。在李陵的“喟然叹”“泣下霑衿”的对比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李陵因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如天渊之别。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拓展训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厩(jiù)监 煴(yūn)火
牧羝(dī) 河间相(xiàng)
B.窥(guī)观 属(zhǔ)文
逾侈(chǐ) 遗(wèi)单于
C.璇(xuán)玑骸(hái)骨
蟾(yán)蜍 数(shuò)通使
D.阏氏(shì) 驿(yì)站
炮烙(luò) 没(mò)胡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与旃毛并咽之。
D.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
B.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C.如今的某些机构浮躁的人很多,而甘愿踏实工作的人不多了,刘明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这里的水资源很宝贵,我们不舍得多喝,准备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
4.下列各项中黑体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A.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
B.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
C.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D.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
①这是婉转的讽喻 ②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 ③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
④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 ⑤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
A.②①③④⑤ B.④⑤③①②
C.③①⑤②④ D.②④③①⑤
6.结合课文《苏武传》和下面一段材料,仿照材料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一句话。
苏武从西汉出使匈奴到最终重回故里,十九年时光荏苒,“渴饮雪,饥吞毡”。他手执鞭杖,捍卫的是国家的尊严; , 。从繁花似锦的中原被软禁于荒无人烟的北海,苏武这煎熬的十九年,无疑使他错过了人生中一切的功名、利禄与幸福,然而也正是由于这命中的错过,苏武牧羊,传为千古佳话。
二、课内阅读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7.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独:只有
B.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欲发:准备动手
C.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被活捉
D.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治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
(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答:
9.节选的这段文字为什么详细写了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时“见犯乃死,重负国”,虽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致“气绝、半日复息”两个惊心动魄的自戮场面?
答:
10.选文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要交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