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理念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启示
2019-08-16石丽
石丽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是近几年高校关注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学者为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不断努力探索。慕课,一种风靡于全球,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支持和广泛赞誉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教学方式的借鉴,都为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在理论上、实践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慕课理念;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环节中存在不少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有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的是教育者主观观念掣肘引起的,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思政课课容量过大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全面实行扩招政策后,在校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受教育者群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教学资源都明显少了很多。就大多数学校而言,能够将课堂人数控制在120人之内已经实属不易,更何况一个班有200多人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一个教师能够顺利组织这么多人的教学活动已经是很难,能够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只能局限于简单灌输,再要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传统思政课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满堂灌”,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
(二)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掣肘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种“你说我听”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在这一教学范式下,教师既是一切知识的主宰者,又拥有文本的最终解释权。相反,学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接收的容器”i。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就会一直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则处于独白式的教学状态。学习不再是沟通和理解,也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而是宣讲和灌输,语言的独白,心灵的隔离。这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背离了学习的主体间性,这种被动的学习致使大学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共鸣,长期下去受教育者便会对思政课产生默然的思维惯性,表现为上课睡觉、玩手机,作业复制粘贴不走心。因此,高校思政课急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相待,真诚沟通,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知识内容,形成一种对话式的教学范式。
(三)网络及社会负面信息引起的思想多元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了,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并且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现象。网络在我国的普遍化致使这些负面信息迅速扩散,再加上不良媒体的虚假,夸大宣传,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我国当今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产生了动摇。流通于网络的负面和多元的信息使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引导,高校思政课就会被学生从思想中丢弃。同时,网络使知识在全球实现了共享,教师所呈现的课程内容可能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松的被分享,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也不似从前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是思想多元化的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也可见一斑。
二、慕课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这一复杂问题,探索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出路和路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复制,更为关键的是思政课的改革需要从教学理念上来学习慕课精神,借鉴慕课的“翻转课堂”,发挥慕课“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双平台的合作力量,引导大学生爱上思政课,走进思政课。
(一)慕课的平等性精神
“微课程”还具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技术特点。慕课的微课程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这恰好是学生注意力能够持续集中的一个时间段,也是学生视觉驻留时间的最佳时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尊重学生特点,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可以遵从自己特性自主安排学习的人。同时,处于信息化时代的90后更容易接受多形式,尤其是具有网络特点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因此,“翻转课堂”、“微课程”也道出了学生们的心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多个方面被考虑和尊重,学习效果自然会成倍增长。
(二)慕课体现的自主学习精神
在慕课形式的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微课程是教师精心设计,并且以最吸引人的模式呈现给学生的,思政课的微课程还可以加入一些时事热点,如此的设计肯定会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参与的兴趣。通过课前微课程的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预留的一些问题,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程有了些许了解,并且可能思考出预留问题的答案,或是对上课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课堂,学生才会像春苗渴望雨水一样渴望从教师这里发掘启示,找到答案,完成自己人格,学术水平的提升。这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探索的学习方式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生真正的生命际遇,从而内化为个人具有稳定性的品格和观念。
(三)慕课体现的交往性原则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也称之为颠倒课堂或是反转课堂,是目前较为广泛运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是,它通过借助互联网等先机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再利用课堂消化新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探讨、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将在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建构翻转课堂,不但培养了大学生课下的学习自主意识、探究能力、问题观念,而且对思政课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思政课教师因而获得充裕的空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把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课堂里,教师讲授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真正用来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仅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探讨仅仅成为了课堂的一点小小的点缀。或者是有些想改变现状的教师将课堂全部留给了学生,提供学生讲解和发言的机会,但是这样的学习又少了教师对关键内容的传授。然而,对于旨在指导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导师的引导和师生交流讨论才是能够打动学生灵魂的桥梁。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他本人称之为“产婆术”。他的教学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我们的高校思政课同样需要这样的互动型、启发型的课堂。慕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型,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来获得教师要讲授的重点内容,以教师预留的问题为思考的起点和入口,与同学和思政教师进行线上讨论,进入课堂后,教师对在线上的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介,然后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对学生不解的内容和学生有异议的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只有给学生以自由、广阔的空间,聆听学生对于思政课内容以及社会现象的不同见解,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使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这样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才会潜移默化得影响学生的心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实现其实效性。
作为一个新生的,而且是起源于国外的事物,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还处于理想初级阶段。慕课的本土化,尤其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融合与发展还需要经历各种挑战,但是慕课背后的理念,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双平台互动的模式都为我们高校思政课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全新,并且是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启示。
三、慕课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
慕课自进入我国以来,许多大中小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探索,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学界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慕课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我们高校思政课究竟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不同以往的教学范式呈现。总体来说,慕课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问题逻辑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慕课“微课程”的时间基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精简,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設计上不能继续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教师在深入掌握并把握思政课教材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以若干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同时,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关的,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思政课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和体现‘慕课精神的逻辑进路,是构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ii。这样的问题逻辑教学体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问题链设置,还涉及到将采集于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问题对接,完成学生思政课知识的内化和思政课的丰富和发展。
(二)以信息共享为导向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慕课范式的思政课中,教师将“微课程”和一些讨论问题放置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课程时间要求和自己的时间进度来进行碎片化,击键式学习。教师放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的责任回归到学生身上,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担当责任,学习也就不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内化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校和课堂的价值不在于一个分数,一张证书,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三)以讨论解答为导向的“翻转式”教学课堂
慕课的“翻转课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教师的讲授时间通过“微课程”让渡给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讲授内容转移到了课下,这种教学形式既解决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不够,教学规模大的实际困难,又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互性。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提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和教师还可以有机会就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对不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样的翻转思政课堂,最大化得完成了对教与学实践的延长,实现了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是学生可以高度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是学生和教师不断扩张知识宽度,创造品格深度的阵地。
注释:
i 胡军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
ii 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
【参考文献】
[1] 高再秋,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2] 范颖,增强课堂“互动”环节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J]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