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转化
2019-08-16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课题组
【摘 要】梳理渝中区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特点,就如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深挖内涵、创新形式、品牌打造等途径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带动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整理与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明确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集聚红色文化资源,对渝中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进而探讨资源转化策略以彰显其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界定及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因建国后的红色资源内容和范围广泛、复杂,难以准确界定,故本文所研究红色文资源形成时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建国前。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资源的以文化為载体的部分,以重要革命遗址、纪念馆、文艺作品为主。
(一)遗址及纪念馆
根据2014年出版的《重庆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对重庆市境内,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进行普查发现,渝中区遗址数量为30个,其中革命遗址16个,如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其他遗址14个,包括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川东师范学校遗址等,具体情况如下:
(二)文艺作品
相较于遗址遗迹,文艺作品创作的归属地的界定更为复杂。本文将形成、孕育与渝中革命遗址相关联的重要红色文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部分文艺作品集中创作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身在重庆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爱国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为宣传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作诗词、戏剧、小说等。诗词类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诗》,戏剧类如郭沫若《棠棣之花》,小说类如巴金《寒夜》。
(三)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渝中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三大特征。一是密度大,渝中区的重要革命遗址共30个,虽然不及数量最多的云阳县70个,但因辖区面积仅23.24平方公里(云阳县面积3649平方公里),区域密度大、分布集中;二是保护级别高,全重庆市革命遗址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个,渝中区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63个,渝中区17个;三是特色鲜明,渝中区是重庆母城,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国民政府,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驻重庆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母城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渝中区独特鲜明的红色文化。
二、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转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缺乏系统规划。渝中区面积较小且城市化程度极高,可供城市建设的空间趋于饱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红色文化资源载体不可避免地被掩埋或淹没于市井。目前,渝中区红色遗址的留存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展示,二是作为生产办公场所利用,三是仍在修缮或闲置。除了受城市发展影响,部分红色遗址即使作为红色景点面向公众开放,由于自身影响力有限,长期“被边缘化”,价值被埋没。
第二,吸引力不足。当今人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更加多样,对“寓教于乐”要求更高。一方面,部分红色遗址采用传统展览方式,不能充分展示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且有限的信息量难以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因其政治意义,是一种严肃文化,天然地难以过于“接地气”,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
第三,内涵挖掘不够。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年代久远,其原有的历史信息和环境遗失或受到破坏,加大了内涵研究的难度。特别是文艺作品等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目前认识和研究很少,对这一类红色文化资源的提炼和挖掘明显不足。
最后,宣传手段不精。以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为例。一方面,渝中区汇集多个“网红”景点,旅游流量大。但目前旅游宣传重在母城文化景点和“网红”景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的重点不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渝中区的部分红色遗址没于居民区、商业街等地,若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极易被忽略,应采取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划重点”。
三、渝中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路径
(一)文旅融合、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的主要方向,在市级层面已有成功的红色文旅品牌“红岩联线”。借鉴“红岩联线”成功经验,将资源化零为整。同时打通区域壁垒,加强区域联动,例如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沙坪坝区、南岸区加强合作交流,相互借力,打造特色红色文旅品牌。
(二)深挖内涵、精准宣传
德育平台是红色文化资源另一转化方向。渝中区已围绕“解放碑”“中山四路”“红岩村”等红色地标推出精选红色旅游路线,但在彰显德育价值方面尚显乏力。因此,可在红色旅游路线基础上,开发“统战文化”“重庆谈判”等主题现场教学、研学线路,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优化宣传手段,充分结合“互联网+”模式,对红色文化资源突出展示。
(三)创新形式、加强保障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存在经济价值与德育价值、政治价值之间,严肃性和娱乐性之间的矛盾。创新展示、体验形式,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是平衡矛盾的有效途径。例如红岩革命纪念馆打造数字体验厅,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上海黄浦区开发“红色护照”,参观者可在区内多个红色文化资源点“打卡”留念;江西省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创产业等。此外,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既是渝中的优势,也带来交通等配套保障的压力。强化配套保障,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保障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