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的前夜
2019-08-16安黎
安黎
我是上世纪的1979年参加高考的,时值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那个年代,大学的录取率极低,大约才百分之二三,大学生的数量,不比濒危的野生动物更多。然而物以稀为贵,谁一旦榜上有名,便恍若范进中举那般,似乎荣华富贵近在咫尺,瞬间就能轰动十里八乡,引发无数人的羡慕。
高考日期为7月7日至9日,地点在县城中学。我们这些在乡村学校就读的乡野孩子,按照通知,必须赶在考试前一天的傍晚,抵达县城的某个宿营地,如此,才不至于耽误考试。没有班车,自行车尚属稀缺之物,于是再遥远的路程,都有赖于两条腿的交替前行。粮食也极为短缺,偶尔吃到一个白馒头,都能滋生出过年般的幸福体验。我母亲夹着一只空碗,借遍大半个村子,才借来一碗白面,将其与玉米面搅混后烙成锅盔,切成方块,一个不剩地塞入我的馍袋,算作我三天高考的伙食。十七岁的我,左肩背着一个用草绳捆住的旧铺盖卷,右肩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馍袋,而馍袋的外面,用绳子拴着一个又烂又小的用于盛水的搪瓷缸子——这样的装束若放在现在从街上经过,一定会招惹不少路人的侧目和猜度:哪来的逃荒的难民?
从村里起程,独自前往县城。下长坡,过河桥,走柏油路,汗流浃背地步行二十余里,在太阳行将坠落之前,迈入了宿营地的大门。宿营地是火车站近旁的一所小学,名曰车站小学。学校放假,腾出来的教室,便充当我们的临时宿舍。我走进宿舍,放眼四望,却不免眉头紧皱:教室里的桌椅宛若遭遇五马分尸,早已被瓜分完毕,各归其主,我和其他两三位后来者,连一条板凳都无法获得。课桌又窄又短,有两个人占据了五张六张,将其拼接成一个较大的睡铺;有一个人独霸了三张四张,却绝然不肯让出一张给他人。抢占不到课桌的,就退而求其次,将三条或四条板凳并拢在一起,勉强组合成一个睡铺。板凳并不整齐划一,有的腿长,有的腿短,有的因木楔松动而摇晃,有的因板面开裂而凹凸。
我央求过好几个同学,祈求他们看在平时关系要好的份上,也鉴于他们的铺位较为宽松,要么接纳我同睡,要么让出一两张课桌,但均被拒绝。手足无措之际,多亏小可的见义勇为,才解我以困,化我以忧。平日里就和我过从甚密的小可,仅占有两张课桌,供他一人睡还勉强凑合,但要一并容纳两个“彪形小汉”,无疑有着不小的难度——这正是我求爷爷告奶奶,却未向他求助的原因。但此时的小可,仿佛两肋插刀的侠士,脸上浮现着对那些贪吃多占同学的鄙夷,一声不吭地抱走我弃扔在地面的铺盖卷,将其放在自己的床铺上——我拧成卷心菜般的心,在释然与感动之余,也就不再驚惧自己会像一件被遗弃的废品,依偎于墙角,与扫帚簸箕相伴着熬度漫漫长夜。
又短又窄的两张课桌,又怎么能摆放得下两个人?尽管我们都体型偏瘦,近乎于皮包骨头,但竖着睡,依旧有点儿冰箱装不进大象的局促,就只有选择横着睡了。并排横着躺,腿的膝盖以下,皆垂吊于空中,连翻个身,都极其不易。好在历经持久地摸爬滚打,对各种苦累,我已习以为常,于是咬紧牙强忍着,既不叹息,也不呻吟。闲聊几句后,考虑到第二天的考试意义重大,就敛声屏气,闭合双目,希冀尽快沉入梦乡。
时值酷暑时节,即使是深夜,空气也仿佛熊熊烈燃的火焰,炙烤得人燥热难耐。学校的背后,是一条不洁的河流。那条河,被周边的住户当作抛扔垃圾和倾倒污秽的便利之处。这些污秽之物经水浸泡,又经烈阳暴晒蒸发,散发出浓郁的臭味。教室的窗子唯有木框子,没有玻璃,在汹涌的臭味弥漫整个教室的同时,蚊子也像密集的轰炸机那样呼啸而至。一个一个肥硕的蚊子,仿佛夜晚的偷情者,于寻寻觅觅的饥饿中,似乎是在与一场豪宴迎面相撞,于是一边欢天喜地地贪婪吮血,一边莺歌燕舞地纵情狂欢……小可搔痒和拍打蚊子的声音,我清晰可闻。在燥热持续地熏烤和蚊子亢奋地叮咬下,我的睡眠就变成了装模作样——佯装酣睡,其实却整夜未眠。第二天晨起后,头脑昏昏胀胀,晕晕乎乎,犹如一袋煮沸的酒精——我就扛着那袋酒精,头重脚轻地朝考场摇摇晃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