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养城市品位的“文化湿地”是怎样养成的

2019-08-16谢锐佳张典标

决策探索 2019年15期
关键词:江心沙洲书房

谢锐佳 张典标

“你今天迟到了!”

梁学厚是笑着冲卫红说这句话的。这时,离十点还差一刻。

梁学厚今年83岁,腿脚不好,每天固执地掐着表从家出发,走上40分钟,赶在九点半到这儿看书。卫红两年前退休后,因为“不想孙子说自己是个蠢货”,天天来“城市书房”读上8小时,像上班一样。

这个并不算大的“城市公共书房”,坐落于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北江绿树环抱的江心岛上。一条200米长的廊桥,两侧种着洋紫荆花,一端连着小岛,一端连着闹市。书房很安静,岛上的葱茏绿意把喧嚣挡在了外边。

江心岛状如绿叶,900多步就能绕岛一圈,大约相当于两个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这岛是清远最核心的地方之一,没有一家商店,只有一家书房。

书房门口绿树掩映,透过玻璃门往里瞧,一整面贴墙书架顶到天花板,一幅装裱起来的书法写着“一默书房”,几张桌椅,一大瓶黄玫瑰和不知名的花草干干净净地置放在桌上。穿过别致的后门是一个雅致的院子,一池荷花,池边立着风雨亭,蛙声不时鸣起——绿岛上这个“一默书房”简直就像一幅“活”画。

可一年多以前,正是这幅“画”把梁学厚“挡”在了外边。

“城市公共书房”和“市民会客厅”

绿岛书房胜似“网红”

“这么好的地方,以为进来要收钱的。”梁学厚说。

知道这是免费书房之后,梁学厚主动为书房“代言”。“来这看书是不收费的,连卡也用不着办。”遇到有人在书房门口徘徊,他就这么说。

在这里,卫红读完了清远8个县市的地方志。她喜欢来这里,是因为觉得这里“接地气”,“这里谁都能来,不像外边一些书店,看到你穿得不好都不让你进”。

“这里的书很好看,而且有很多文学书……为书香清远加油!每周星期六见”“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常带我来这里!又能喝东西又能看书,还能看风景、画画”……小读者也喜欢这里,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真诚稚嫩的话语。

这里确实没有门槛。不时,有岛上的环卫阿姨进门小歇,也有躲雨的大叔,早上锻炼完的大爷大妈在上菜市场前也会特地来这看会儿书。

到了十二点左右,有时会碰到一个捡瓶子的年轻人。这人30岁不到,胖胖的,穿得也干净,不看他手里提着装有空饮料瓶的大兜,完全看不出是个拾荒者。他把大兜放在门外角落里,把手洗净了,在临门的位置坐下。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又出门去翻垃圾箱,又再进来。

谁也没刻意“关注”他。

“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去了在学校阅读的机会,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公共阅读空间。”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戚华海说,“即使是流浪汉,只要没放弃阅读就还有改变的希望,不是还有流浪汉因为博学成为网红的吗?”

晚上岛上更“热闹”。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岛上看免费绘本,有特地来“打卡”的年轻人,也有来这把上学时逃的课补回来的女主播,还有广州帮扶清远的干部,也能碰到为了培养女儿阅读习惯而在这陪读的小学老师,甚至还有老外……

清远的五月闷热潮湿,雷阵雨是不打招呼的。晚上九点,天上一两声闷雷响起,书房里的读者还“满满当當”的。临窗的书桌,几人围坐,轻聊着。这是本地市民在“会客”。

这里已经成了清远市民的骄傲,市民带着客人来是常有的事,不影响别人就行。“以前朋友来,没地方去,只能去商场逛逛。有了这个地方,朋友来了也喜欢。”卫红就常这么干,“朋友都觉得清远的文化品位上了一个层次,和广州差不多了。”

谁不喜欢这个“最美书房”呢?除了能安静读书,每周一晚上有免费的拉丁舞课,每周二是古筝公开课,周五晚上是民谣之夜和文艺沙龙轮番上阵,每隔一周的周六下午是国学班。每月第一个周末是公益墟市,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是学术大咖领读的读书会。遇上节假日,有连着几天的文化周,讲座、诗会、老电影、民谣都有。偶尔上书房里来,还能遇到不定期的个人分享。来这里讲自己经历的有清远本地的气象局工程师,有从北京来的武术教练,有“超级奶爸”教你怎么和孩子玩,有成功在7天内跑完7大洲7场马拉松的牛人……

这里既是“城市公共书房”,也是“市民会客厅”,还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聚集地。这里没有贫富,只有书、文化公益活动、读者、参与者和志愿者。

“去年我们办了196场免费的公益文化活动。”“一默书房”创始人茉莉(原名秦鸿雁)说。她唯恐自己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对不起书房占着的这么一块好地方。

“别看它现在这么好,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小沙洲。”卫红一句话,把时间拉回到十几年前。

从荒凉沙洲到城市“文化湿地”

江心岛的前世今生

5月22日,茉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存着近百张照片的光盘。

送照片的是彭莲清,清远市财政局的一名退休工作人员。财政局大楼恰好正对着江心岛,有心的她在过去17年的时间里,拍摄了超过一万张江心岛的照片。送给茉莉的这些照片是她精选的。这些照片记录了这个地方从小沙洲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模样。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这片地方小得还称不上是岛。孤零零的,只是水面上拱出来的一抔沙土,下大雨的时候,就被江水淹没了,只容得下几丛野花野草和芦苇。这片沙洲上最早的访客是江里游泳的人,从江边游到沙洲上,歇会再游回去。

经过此后数次加固和填充,江心岛才避免了被江水冲走,渐渐“长”成现在的模样。

2013年,江心岛迎来一次机遇。当年11月,清远承办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作为主会场,一座廊桥开始像树枝一样连接着绿叶形状的江心岛。可一阵热闹之后,江心岛又撂了“荒”,只留下偶尔开放的几间屋子,无人问津。当时在江边锻炼的人们即使过了桥也只是顺着台阶绕岛散步,并不往岛中去,甚至不知岛上还有屋子。

4年后,清远开始创建文明城市,清城区委宣传部部长潘艳嫦看中了江心岛。潘艳嫦要拿这做一个有灵气的书吧,而不是机械地借书还书。她想把公益和阅读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江心沙洲书房
把自己关进书房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诗》
命运的交响
瑞金有咯沙洲坝
心海浪花
月暖沙洲
陆羽品水
中央红军留在沙洲村的“红军书”
厨房里的“战争”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