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朝七言诗研究

2019-08-16巩文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

巩文霞

摘要:七言诗自先秦时期产生,至唐朝发展成熟,形成七律和七绝。七言诗的兴盛历经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渡时期,而其中南朝七言诗无疑是最值得注意的,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为七言诗在唐朝的鼎盛成熟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形式之一。本文以南朝七言诗为主题展开论述,重点分析探讨南朝七言诗的主要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 南朝七言诗 主要题材 艺术表现

1南朝七言诗的主要题材

1.1闺怨诗

在南朝时期,统治者不理朝政,而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在当时的社会中,为了更好的迎合统治者的喜好,出现了大量描写女子的嬌媚之态或闺怨相思之情的民歌,而很多诗人也选择闺怨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在南朝的七言诗中,闺怨诗表现得情感细腻,且哀婉动人,整体而言,其内容表现得更加委婉含蓄。例如,萧子显的《春别诗》“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花任风吹。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诗中虽然写的是春日送别,但表达的确实别离时的哀怨之情。整体来看,诗人虽然描绘了一片大好春光,但是在这浓浓的春意之中,女子却表现得悲凉哀怨,昔日两人还是成双成对,而且却只剩独自一人,满眼的春色深深地触动了女子的心弦,悲伤也随着涌来,犹如桃花一般,只能随风掉落,而离别也是无可奈何,诗中的结尾两句,将女子的闺怨之情推向了高潮,从而给人一种凄切哀婉之感。又如汤惠休的《秋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这首七言诗只有四句,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却十分丰富,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至秋季,寒气初现,洞庭湖上吹着凉风,泛起层层波澜,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色,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而衬托出女子内心的凄苦,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天气逐渐转凉,往往能够有效衬托出女子心中的凄苦。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女子对心上人都有着深深的思念,而这漫长的等待,使得哀怨悲苦装满了内心。通过这简短的四句诗,作者将女子的闺怨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1.2应制诗

在汉魏时期,七言应制诗已经比较盛行,但诗的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整体缺乏艺术魅力,到了南朝时期,宫廷诗开始盛行,应制诗的数量明显增多,且诗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例如,刘孝威的《禊饮嘉乐殿咏曲水中烛影诗》“火浣花心犹未长,金枝密焰已流芳。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庾肩吾的《三日侍宴咏曲水中烛影诗》“重焰垂花比芳树,风吹水动俱难住。春枝拂岸影上来,还柸绕客光中度。”两首诗都以“水中烛影”为题进行描绘,“水中烛影”本是非常微小的事物,在很多人的眼中都非常的不起眼,但是在诗人的仔细观察下,则将其赋予了美感。两首七言诗非常的简短,语言也浅显易懂,通过对水中烛影的细致刻画,使得这一微小的事物也变得生动起来,足见诗人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和鉴赏力。

2南朝七言诗的艺术表现

2.1一韵到底、句句入韵

七言诗在早期发展中,已经体现出句句入韵的特点,而到了南朝时期,这一特点表现为更为明显,在南朝七言诗中,一句则可以算作是一章,在这种情况下,每人作一句,然后连成篇,因此表现出一韵到底、句句入韵的特点,如宋孝武帝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九宫盛事予旒纩,三辅务根诚难亮。策拙枌乡惭恩望,折冲莫效兴民谤。侍禁卫储恩逾量,臣谬叨宠九流旷。喉唇废职方思让,明笔直绳天威谅”中,“纩”、“亮”、“望”、“谤”、“量”、“旷”、“让”、“谅”同押去声韵,一韵到底。在七言诗中,一句成章特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七言的四三节奏是在四言词组和三言词组的语法意义趋于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南朝的七言诗中,对早期七言诗句句押韵的特点进行沿袭,而且在这些诗中大多数是乐府诗,通常情况下,诗的文义比较简单,比较适合配合乐器进行演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表达诗的内涵。

2.2隔句押韵并转韵

隔句押韵并转韵也是南朝七言诗的特点之一,在此类诗中,部分诗会形成中间转韵的结构,这一结构的出现,是诗节观念发展的结果,在转韵过程中,首句入韵则会使诗节的层次得到进一步强化。如沈君攸的《羽觞飞上苑》,在这一诗中,后八句开始进行转韵,通过转韵,使得诗节层次得到强化。例如鲍照的杂言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胡为惆怅不能已,难尽此曲令君忤。”在整首诗中,进行了两次转韵,从第七句开始,在转韵开始后,首句入韵,末四局又换韵。南朝七言诗的这种结构,为歌行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长短自由,结构分层

南朝七言诗中,诗篇分节是一个伴随双句诗行的建构以及用韵方式的发展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南朝时期,七言诗的篇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篇幅较短的有一两句,而篇幅较长的可能会达到三十句,因为诗人在谋篇布局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七言诗的结构往往表现为双层和多层,如汤惠休的《秋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则是典型的双层次,其中,前两句为一层,后两句为一层,在整首诗中,第一层重点是对秋天景色进行描绘,通过渲染凄凉萧瑟的氛围,为本诗奠定基调,第二层主要是通过哀景衬托哀情。又如鲍照利《代鸣雁行》:“邕邕鸣雁鸣始旦,齐行命侣入云汉。中夜相失群离乱,留连徘徊不忍散。憔悴容仪君不知,辛苦风霜亦何为。”前四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第一层描写鸣雁失散流离之苦,第二层则是寄托诗人的憔悴辛苦之情,整首诗寓情于景,使得诗的内含表现得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 郑笑兵.南朝乐府民歌女性意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孙萍.南朝七言诗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