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玉米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9-08-16周虹波
周虹波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叶斑病频繁发生,导致玉米叶片干枯,产量下降,常给玉米种植户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玉米叶斑病的病因、发病规律、症状等方面进行详细概述,以期为为玉米高产优质提供参考。
玉米叶斑病是全球范围内玉米种植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叶斑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种类,甚至有些地区还有可能发生灰斑病,褐斑病等。玉米叶斑病可单独发生,也可混合发生,其主要危害玉米植株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茎秆,病斑不规则,侵染后一般都是从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往上蔓延,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在天气适宜时,大量的病菌聚集一起,从而致使玉米叶片失去光合作用,枯死,使玉米灌浆不饱满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玉米葉斑病在秦巴山地区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弯孢霉叶斑病,均属于半知菌门氏霉属,这3种病菌的有性阶段均为子囊菌,病菌的分生孢子梗26枝丛生,由病斑处的气孔伸出,呈青灰褐色,直立或半弯曲,并且有分隔,顶生分生孢子。
二、病因分析
1、天气因素
气候因素是引引大小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斑病较喜欢中等温度,当温度在20℃~22℃时,最有利于孢子生成及萌发,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生成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温度、湿度、雨量等都会对大小叶斑病产生影响。
2、种植品种
李晓娜[1]研究报道指出,玉米品种对大、小斑病的抗性差异性非常大,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因所种植的品种抗性强、弱不同,其病害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还指出,同一个品种对大、小叶斑病的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品种具有抗大斑,但不一定抗小斑病,而具有抗小斑病的品种,不一定具有抗大斑病的特性,因此,在引进种植品种时,必须根据每个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进种植品种。
3、种植管理
玉米的种植管理与叶斑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刘念权[2]报道指出,播种早的发病率较低,播种过晚的发病率较高,夏季播种比春季播种的发病率高,套种和混种的发病率较低,平作发病率较高,另外,施肥量略大且是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低,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缺水的地块病情也较重,种植密度以及连作的地块发病率也较高。
三、发病规律
玉米叶斑病均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株残体上越冬,特别是农村居住区附近的玉米草垛和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病残体是叶斑病害的初侵染源。而玉米种子带菌量一般较少,且对叶斑病害的传播没有什么作用。李晓娜研究报指出,当玉米病株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时,可借助风雨或气流进行传播,当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侵入寄生,经过5~10d即可长出病斑。另外还报道指出: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容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而多次侵染,直到秋末收获前,一般玉米大斑病的育期约10~15d,小斑病约5~7d。
四、症状
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叶斑病、条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其症状是病斑大而少,在发病初期叶斑病呈水渍状,随着病情蔓延,沿叶脉向两端扩展,逐渐形成灰绿色或黄褐色,叶片边缘暗竭色,中央淡褐色,呈长梭形,长50~150mm,宽12.5mm,到了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接,形成大斑,另外,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有密生黑色霉状物,这种密生物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孢子梗。
2、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为斑点病,其症状是病斑小且多,整个发育期均可发病,当玉米抽穗和灌浆期时,发病最为严重,可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小斑病在发病初期玉米叶子上产生黄褐色的小斑点,随病情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黄褐色病斑,一般为椭圆形,长度为10~15mm,宽为3~4mm,个别病例还可见同心轮纹,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有密生灰黑色的霉状物,这种密生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严重时,可导致玉米果穗腐烂霉变。
3、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为黄斑病或黄叶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弯孢霉叶斑病在发病初期呈较小的灰绿色斑点,随病情发展,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灰绿色透明斑,边缘呈暗褐色,中间呈灰白色或黄褐色,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正反两侧均可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特别是叶片背面较多。
五、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种植管理
①选择抗叶斑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叶斑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一批优良的抗病品种,但是,要注意尽量不宜品种单一,要选择多抗性品种。例如:天玉168,
②适期播种
由于玉米叶班病在抽穗灌浆期遇到高湿季节发病,因此,可以考虑提早播种,也可使用地膜覆盖法进行种植。
③加强肥水管理
缺肥、缺水,植株抗病力下降,因此,及时施肥和浇灌,增肥以N、P、K肥为主,这样可提高玉米的抗病力。另外,夏季进行松土,秋季深翻施肥也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2、清理菌源
及时清理玉米植株底部的病叶、枯叶能及时降低田间病菌量,而且还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是要注意,在玉米抽穗前病株率达60%以上时,在清理底叶时要,单株下部2~3叶片见到病斑时,可清理底部3~4个叶片及枯叶,并且全部带出玉米田间进行沤肥或烧掉。另外,在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将田间的玉米残株病叶清理。
3、药物防治
玉米叶斑病重在预防,可在玉米喇叭期及时进行防治,药物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或50%多菌灵活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进行叶面喷施,7d/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玉米叶斑病情的发展。
(作者单位:725500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