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当择细流
2019-08-16贾易
贾易
大河源自冰山,奔流到海,期间百川汇入,成万顷碧涛。也许因为汇流的场景壮丽直观,所以往往被人过分强调,借题发挥。因此,古代有李斯“河海不择细流”一说,即支持事物无论大小,都应该一味收容。
然而,海河真的不择细流吗?须知,河有头,海有源。滚滚长江,选择了唐古拉山自上而下的雪水;滔滔渤海,选择了壶口一泻千里的浪涛。而每一道细流汇入海河的背后,其实还有无数融汇的“失败者”。择细流,实际是海河天然的客观现实。
不仅是自然现象,引申到个人,倘若大行似海河,小节如细流,我们该如何行事?庄子为此编了个故事:舜辅佐尧帝时,尧问舜,为什么自己心里一直想灭掉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呢?舜劝他,作为一个与大道同齐的人,不该为小事烦恼。《南华经》里这个故事,显然强调为人处世时,格局决定心量,有取有舍,比力图控制一切更为必要。
一个人的交际也一样,择的意义告诉我们,与其囊括所有利益之交,倒不如发现知心一个。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嵇康与山涛情随事迁,“七贤”开始分裂,广陵最终断绝。而两地书信,使元稹与白居易神交已久,“元白”彼此唱和,演绎文坛佳话。每个人都可以活成博大的“海河”,但也同时会成为他人的“流”。遇墨者,当建堤立坝;逢朱者,当开源疏流,彼此融入,相互成就。
一个活成“海河”的人,学识修养就像蓄水。如何更好地积累学识修养?仍需有所选择。《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读书,其他三人都力求背诵全文,唯有诸葛亮只是观其大略。诸葛亮其实不是走马观花,是精读、泛读、研读。如果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善于选择大的方略,把握明确的指向,那么这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便会无往而不利。
善择细流的诸葛亮,“得之可得天下”,因为对于一个团队,人才的能量极大。正如海河当选激流,而非死水。北大校长蔡元培,虽然将校训定为“兼蓄并包”,但聘用的辜鸿铭虽然相貌古怪,实际学博中西;孟尝君广纳天下食客、来者不拒,但关键时刻,鸡鸣狗盗之徒,能开门、会窃印,说到底有一技之长。对人才的调配,也是“择”的过程。激流能开河道,细流只会损毁河床。孔子办学,弟子三千,但优秀者不过七十二门徒,子路率直天真,顏回箪食瓢饮,冉有谦和潇洒,公西华委婉曲致,个个是特色突出的可造之才。
孔子修为似海深,同时是善择的高手,他从浩繁的民间诗歌中,修诗三百,影响后世。选择的能量从来无比强大,甚至能改变历史长河的流向。战国时代,人们下装是两边露大腿的“裳”,直到赵武灵王力排众议,颁布“胡服令”,让窄脚裤的胡服登上历史舞台。赵国士兵们穿上胡人的裤子,骑马时再也不怕走光了。赵国从此步入强国行列,犹如新船下水。
赵武灵王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是对胡文化全盘接受。片面求全,未必多多益善,须知不择细流,水满则溢。《红楼梦》里也说过:“事若求全何所乐。”实际不仅无乐,更是无用。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懂百家武功,终不及乔峰一套降龙十八掌的威力无穷。在科技文化并不昌明的古代,片面追求量,尚且是一种低效行为,何况当下文明发展成熟,领域精深、资源爆炸,全面和繁杂往往意味着庸常,唯有“择者生存”。
海河当择细流,虽说有容乃大,但包容应有方法、有原则、有目的。世间人、事、物,局部精心挑选,方可整体实现意义深远;抉择取舍得当,才能瞬间创造质的飞跃。
(摘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