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总动员 引领环保新时尚
2019-08-16
入夏以来,有关垃圾分类的话题,在人们的社交话题榜上日渐火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如果进行混合投入或混合运输,最高可罚5万元……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正以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式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上海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明确在46个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要求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分类模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这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对实施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所作出的重要论述。
完善垃圾分类过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事关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工作。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考察调研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来到草厂四条胡同,在和居民交谈时强调,希望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
可以说,实施垃圾分类,如今已经作为一项国策在推进,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助力垃圾分类工作。
如今,一份更为清晰的日程表呈现在我们眼前: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全國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刻不容缓地实施垃圾科学处理,一定能有力地促进全社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