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 我国智能船舶将走向哪?
2019-08-16吕龙德
吕龙德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联合颁布《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下称《行动计划》),为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一个 “三年目标”:形成智能船舶发展顶层规划,初步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航行态势智能感知、自动靠离泊等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扩大典型智能船舶“一个平台+ N个智能应用”的示范推广,初步形成智能船舶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保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那么,我国智能船舶研制3年后是否能实现这一规划?对此,业界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智能船舶是造船业必然趋势
智能船舶是科技高速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无人车、无人机技术发展,智能船舶已成为了造船航运业的未来方向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热点。当前,许多造船国家正在加紧研究智能船舶技术,争抢这一“战略高地”。其中,欧洲依托船配优势在自主控制无人船研发方面快人一步,日本将智能船舶标准制定列为未来5年重点任务,韩国通过紧密的产用结合模式将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应用于大量新建船舶。此外,为打破智能船舶甚至无人船运营壁垒的海事法规也正在酝酿中。
在国内,智能船舶已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点发展对象。经过几年发展,我国智能船舶研究加速推进,形成了《智能船舶规范》、《无人货物运输船技术要求》和《智能集成平台检验指南》等系列技术文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最近,沪东中华为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建造的智能集装箱船“中远海运荷花”号也交付。《行动计划》的推出,不仅说明了进军智能船舶的紧迫性,而且凸显了国家愈发重视的决心。
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智能船舶的基本支撑,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智能船舶的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使其具备类似于人的自主驾驶能力,这也是智能船舶发展的终极目标——无人驾驶船舶。全球已开展了多个智能船舶和无人驾驶船项目,包括我国绿色海豚38800吨智能示范船建造项目、代号“MARS”的无人驾驶船项目、DNV GL的无人运输船设计项目、韩国现代重工的智能船舶联网系统项目等。可以说,智能船舶研究正方兴未艾,而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推动智能船舶高速发展。
船舶功能向智能化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因为智能化技术的融入将有效地提高船舶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运营效率,使传统造船业和航运业掀起颠覆性变革。虽然全球智能船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智能船舶的定义、分级分类、标准体系、测试与验证体系仍欠缺,尤其是相关国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这并不影响智能船舶蓬勃发展的进程,相反,智能船舶的开发速度更是呈现前所未有态势。最近,ABS发布首组智能功能船级符号,就是对智能船舶未来的一个领先布局。
“三年计划”铺设广阔路径
《行动计划》对今后三年的智能船舶行动路径作了精心设计,明确指出应从强化顶层设计、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推动船用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测试与验证能力建设、构建规范标准体系、推动工程应用试点示范、打造协同发展生态体系、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等九方面着力。这一路径图体现了全面、清晰和详细的特点,对各个层面都有的放矢进行了周密部署,为行业、船企指明了方向,推出了实操细则,必将更加系统性、有效性地促进我国智能船舶的产业化进程。
从《行动计划》的线路图不难看出,突破智能船舶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船舶总体、动力、感知、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集成创新能力,已经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而对建设满足多场景实船测试要求的水上综合试验场,打造智能船舶试验、检验等服务体系,以推动智能船舶走向市场应用,也作了重点强调。可以说,这九大步骤虽有侧重却无先后之分,有条件的要开展,无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也要创造条件。
虽然我国较早就进行了智能船舶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零敲碎打境地,加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够,一些环节落后脱节,形不成系统化、规模化和全局化,所以创新推进步伐还比较缓慢滞后。这对智能船舶发展相当不利,而《行动计划》正有望弥补这一不足,可解决无的放矢、各自为战、发展失衡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这项措施带给造船业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技术革命,而应该是蕴含更深的意义和作用。
总之,《行动计划》放眼未来又立足实际,其铺设的道路必然为业已积累了相当基础的我国船舶工业步向智能快车道提供有力的引导性支持。
发展智能船舶的关键在哪?
业内曾预测,到2027年无人远洋船将成为常态化。这也表明国际航运的趋势必定是智能化,而我国大打智能船舶牌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从紧随《行动计划》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即可略见一斑。
近年来,我国智能船舶研制方向虽然逐渐清晰并延伸,但全球智能船舶还处探索初级阶段,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正如有人指出:迄今为止,投入运输应用的船舶只是实现个别功能系统智能化,而要达到无人驾驶远洋航行还有较长一段距离。这也说明全面攻克全自主核心技术仍是发展智能船舶的当务之急。概括说,我国要在智能船舶上有所作为,起码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一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系统设备研发,加快成熟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这仅仅依靠造船行业的力量还是略显薄弱,除了集聚业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配套供应商合作,促进跨界联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企业、服务机构和航运业参与进来,也十分必要。另外,走出去开展有关智能船舶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同样是提升我国智能船舶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二是智能船舶发展的根本在于船舶配套设备及其技术,而我国船配水平还落后,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国产化率低。这对于发展智能船舶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短板,因为国产船配核心技术跟不上,关键部件靠进口受人制约,要实现船舶智能机电一体化、环境感知、自动控制及人工智能等领先优势,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因此,推动船配感知与控制基础元器件、现有设备智能化升级和新型智能设备研制,提高国内船配核心智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正如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毅指出,只有布局智能船设备研发,通过提高智能船国产配套率,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三是智能船舶的标准规则构建与话语权。完善、规范的标准体系可有依有序地促进智能船舶的研发创新,而智能船舶的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各种标准建立和完善,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国智能船舶制造和应用的国际地位。当前,全球智能船舶正处初始阶段,国际海事界正在艰难探索智能船舶尤其是无人船的公约、规则。面对这样同一条起跑线,对任何一个造船国家都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谁掌握了规则话语权,谁就能占据了智能船舶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智能船舶乃至无人船的规范技术文件,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健全智能船舶规范、基础通用标准等国内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国际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也是至关重要。
实现目标不是梦
我国现代造船业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无可争辩的。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更是加快速度奔向造船强国,各种前沿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层出不穷,就连造船工业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邮轮制造也业已进入制造阶段,将在不久时间里推出中国造邮轮。这是日韩造船强国都做不到的事情,不但彰显了我国造船业的崛起之势不可挡,更说明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虽然我国造船业在高端、核心技术上与世界造船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但由于我国对新生事物智能船舶甚至无人驾驶船介入时间较早、重视程度较大,所以基本能保持与世界水平同步,不仅率先交付了智能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而且無人船研究上也是成果累累,如无人船的实验场地建设初见成效,应用于水质监测、水文测绘等领域的小型无人船屡见不鲜,特别是最近研制的 “智腾”号成功进行自主航行和自主避碰演示,标志着我国无人船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和研发传统,加上现在举国由上至下重视齐发力,我国智能船舶发展前景更是一片光明。随着《行动计划》不断落实推进,我国一定能实现今后三年的智能船舶发展目标,必将走在世界智能船舶的前列,跨入并跑甚至领跑位置。这是中国造船信心与决心的展现,更是中国力量的结果。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