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公交“娘子军”的那年那月

2019-08-16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焦红红

城市公共交通 2019年7期
关键词:娘子军车组乘务员

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焦红红

青岛公交2路线“姐妹班”,1978年组建于春暖花开季节,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一路走来。

“那个年代乘车和行车难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赖双玲是1978年当选的“姐妹班”868号车组班长。一晃40年过去了,她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幸福的表情还是写在脸上。“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那时候百业待兴,开始抓生产,大家工作的心情也很高昂。当时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集体和抓手,把大家凝聚起来。”赖双玲告诉笔者,当时青岛公交2路线驾驶员和乘务员中女性特别多,大家开玩笑说这是一个女性班组,一开始定名为“三八班”,最终确定为“姐妹班”称号。

868车组在探讨方便钩的使用方法

“那个年代啊,乘车和行车难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赖双玲讲道:“2路贯串了当时青岛市南、市北、台东三个区,乘客特别多。行车难是因为路面坑坑洼洼,如果电车颠簸大了,上面电线就掉下来了,驾驶员要小心地避开坑洼。乘车难的体会更深,有时候乘车人多了车门都关不上,乘务员拼命地拿着小喇叭喊,我一拉手刹从驾驶室里跳下去,在车外面帮着推人关门,有的乘客甚至先把孩子从车窗递进来,大家帮着接上车,自己再挤上来。现在车多线路也多了,这种场景早已经见不到了。”40年走过,现在回来看看2路电车车型的变化,赖双玲打心眼里觉得特高兴,尽管自己没开上新车,但是公交发展了,有了这么好的车,她觉得特别欣慰。

赖双玲回忆道,当时的车得不到及时更新,零部件缺损,有时候驾驶室的门要用铁丝再绑一下,不然行驶中门会突然打开很危险,那时候大家会捡一些零部件存到工具箱里去。可现在车辆条件好了,不需要这些了。

“80年代我们的服务方法放到现在就叫‘创新’了吧”

868车组在研究如何正确搀扶老人

1983年5月3日,868号车组被青岛团市委授予“共青团”号,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授予“共青团”号荣誉的车厢。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当年的“姐妹班”成员们都历历在目。当年“姐妹班”乘务员王福红说道,“80年代我们研究的一些服务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创新了,1981年我们想到让乘客来监督我们,那时候我们是全公交公司第一个‘挂牌服务’的车组,挂牌的内容不是很多,也就几句话,类似于‘热情服务、礼貌待客、有问必答、卫生清洁’等等,那时候挂的牌子十分简陋,用一个小螺丝挂在车上。”“姐妹班”的干劲非常足,业余时间到站上为乘客服务,在火车站桌子一摆,直到火车站的乘客没有坐2路的了,‘姐妹班’才撤摊。”王福红笑着说。

后来车组换上了新的铰接无轨电车有3个车门,为了不漏票中门是不开的。据王福红回忆:“那个年代我们车组是第一个敢于在只有两个乘务员的情况下,把中门也打开让乘客上下。为了不漏票,我们研究出了‘串空’的方法,两个乘务员配合默契,分别在前后门往中间门售票,汇合后再往反方向验票。这样方便了乘客,让乘客不用从中门挤到前后门上下,提前检票也节省时间。在现在看来,多开一个门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当时是不易的,这拿到现在也叫创新吧。”

为什么“姐妹班”这么有底气?是因为在工作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大家争分夺秒的练功,能保证在一站的时间内把票都卖完又检完票。“那会儿乘务员把线路和所有的首末车时间都倒背如流,乘客靠问我们来解惑,指路全凭一张嘴,不像现在用手机就可以查到线路和等车时间。”王福红感慨道。

“方便钩和方便针都是时代的产物”

“我是1979年到公交公司的,那时候我们600个人刚下乡回来,先在其它车组实习,后来进到2路电车868车组。”乘务员吴永新回忆起在“姐妹班”的日子,一直给她的感觉就是温暖。“那时候有一种精神,就是集体荣誉感高于一切,放在现在就叫做团队精神。我刚去工作的时候,什么也不会,胸怀一把火想把工作干好,就是不知道从何着手,我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去观摩‘姐妹班’的创始人李秋华,她的服务在2路车的乘客当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最感动的一点是,当时车很破旧,冬天的风会吹进车厢,她上车后怕乘客冷,自己穿着棉衣用身体挡住车缝,不让乘客挨冻。还有一件事,上车后她怕乘客握着车上的铁扶手冻手,就自己戴手套先握住扶手,再让乘客扶住她的手不受凉。她的事迹一直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向她学习。”

方便乘客的一些做法也是“姐妹班”从1980年就开始探讨的,方便钩和方便针都是时代的产物,“那时候买菜还是用网兜,一刹车经常菜果滚一地,我们就找修理工用废旧铁丝做成方便钩,放到车上大获好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便钩,但温暖了乘客的心。”

868车组“共青团”号铰接式无轨电车

868车组在站点设置征询台,征求市民意见

吴永新告诉笔者:“那时候对待工作的热情真是一种无私奉献,工资35块钱一个月,干多干少一个样,工资基本上是大锅饭,也从来不知疲倦,就靠着一种精神,大家都‘攀比’着干工作就怕自己掉队。现在说是团队精神,那时候就是姐妹情和集体荣誉,现在新时代新的服务水平更胜于我们了。家有家风,‘姐妹班’的班风也一直传承到现在,有这种好的环境,再过十年、二十年,‘姐妹班’到未来依然会劳模辈出。”

“开辟了新路都赶快去看,目的是让乘客‘问不倒’”

1999年,2路电车改成了无人售票车,“姐妹班”第一年面临的问题是有人售票叫有情服务,无人售票怎么服务呢?“我们第一个是在车上加了一个信息窗,提示大家注意天气变化,然后加了方便袋,又加上了暖扶手和小扇子。”说起暖扶手和小扇子的故事,1983年进厂的朱莉娓娓道来:“当时所有的电车扶手都是铁的,冬天乘客上车扶着凉,我们就想办法如何去改善。一共是1000多个座,1000多个扶手,‘姐妹班’的人就一起一个一个的缝上去,这也是受到当年老前辈用自己的手帮乘客暖扶手的熏陶。到了夏天,我们又给车上配上了小扇子,‘姐妹班’的人回自己家找来了纸壳和浆糊,一针一线缝扇子,有的姐妹还找婆婆和丈夫帮忙。那时候其实也可以花钱买扇子,但是大家就想表达自己的一份情,同时也倡导废物利用,姐妹们都是自己动手。”

董文香是现任“姐妹班”的班长,老大姐们做得太好,在董文香看来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把以前大姐们做的一些事情又捡了起来。比如说走街串巷,为了熟悉线路图,最早的“姐妹班”就利用业余时间一起走街串巷,那个年代如果开辟了新路都赶快去看,目的是让乘客“问不倒”。自2000年开始公交发展速度很快,从以前的三十几条线路扩充到100多条,可以说小区建到哪里公交车就通到哪里。现在的班长董文香同样带着姐妹们熟悉一条线,走遍每条街,连多少个路牌都掌握。

“车辆的走向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就通过上网查,实地考察,又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料汇总起来,吃饭交接班时背,开会的时候也互相提上几条,经过一个多月,终于把170多条线路的首末车时间和站点都吃透并能背诵出来了,这也是一种传承吧。”董文香笑着说。

“姐妹班最年轻的39岁,开双能源电车必须有双证”

青岛2路公交作为青岛市首条无轨电车线路,承载了很多老青岛的记忆,曾经一辆电车“掉辫子”,整条线路瘫痪的情况如今早已不可能发生。今年,2路电车线新更换的双电源无轨电车正式上线运行,这种新型电车掉了“辫子”照样可以跑,如遇车辆或线网故障,双电源无轨电车就能直接脱线运行,避免电车集体“趴窝”了。

难怪老一辈的公交人看到了现在的新型电车都十分羡慕,除了配置易燃挥发物检测设备、手电一体电磁式电动击窗器、车头车尾雷达外,双电源无轨电车还配备三个反光镜,极大地增加了驾驶员的观察范围,车载摄像头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9个,车外前方两侧与车顶均配备摄像头,基本可达到全车监控无死角,更可通过车内监控观察到集电杆的状态,提高了车辆运行安全系数。新车上的投币打卡机也进行了升级,可自动识别假币,车厢内的前后天窗配置更是大大升级,可自动过滤PM2.5 ,让乘客在车厢中尽情呼吸新鲜空气。

在董文香看来,传承老班长们的这份情,一直融入在“姐妹班”当中。“我们姐妹班最看重的是关心人体贴人的情谊,这份情谊促使我们从老一辈到现在一直坚持下来,维护发扬和创新班组。如今的姐妹班最年轻的也有39岁了,开双能源电车还必须要有双证,考核也十分严格,公司也在培养新一代更年轻的驾驶员,相信未来会更好。”

翻开一页页昨日的画卷,一步一个脚印都记载着公交人的辛劳和“姐妹班”的守望。改革开放40年,回望往事,洗掉风尘,我们向一代代“用青春书写青岛公交光荣历史”的每一位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娘子军车组乘务员
“苏沃洛夫突击”项目圆满收官江麓“战车”助中国队创历史最好成绩
以电代油推进绿色生产
光影视界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逃票记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飞机的型号
2017 ChinaGT浙江站 雨中争霸决战绍兴
海南红色音乐经典
——观歌剧《红色娘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