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恩施州为例

2019-08-16李山虎王建恩胡斌李映红

中国工程咨询 2019年8期
关键词:恩施州全州贫困地区

文/李山虎 王建恩 胡斌 李映红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产业底子薄、发展起步晚,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难点区域。脱贫销号之后,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和现实困难,更关系到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乃至社会稳定。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为例,从“人”“地”“钱”等生产要素支撑的角度,探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路径。

一、恩施州基本情况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湖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2013年底,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州贫困发生率为30.61%。通过州内外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贫困群众的艰苦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州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83%。按照全国精准脱贫任务的总要求,到2020年,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销号,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州即将全面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发展不够、资源价值难以转变为经济价值的问题。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019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思路、目标和路径。对照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相比,基础差、底子薄,农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撑不足。对于恩施州而言,“人”“地”“钱”制约尤为明显。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制约

全州有85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全州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左右,空壳村、土地撂荒等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少数“乡村衰落”问题不容回避。全州有2360名村党组织书记,其中,46岁-59岁的占59%,60岁及以上的占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0%,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6%,村级带头人队伍年龄老化、学历水平不高问题突出。近年来,虽然实用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与东部沿海省份和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仍需优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致使部分村级带头人无人可选配,能够带动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良性发展,从事乡村建设的优秀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谁来振兴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地理条件制约

在农业用地方面,全州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为0.33亩,有效灌溉面积远低于湖北省0.86亩的平均水平。加之山大坡陡、土地破碎的现状,导致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滞后,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在建设用地方面,恩施州有7个县市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约束突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同时,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统一,加之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4.65%,农村用地除了农民宅基地,大部分土地都属林业用地,农村集体用地紧张,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和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贫困村发展非农产业的难度较大,“如何振兴的问题”难以解决。

(三)资金投入制约

州县财政支持乡村建设的资金项目极为有限,加之农业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农业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全州农业农村发展长期存在“输血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由于投入不足,恩施州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来看,仍有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未完全解决;从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来凤、巴东等区域站点布局不足,供电设备老旧差,供电保障能力较差;就农村道路建设来看,还有812个村未通沥青水泥路,且建成的通村公路标准普遍偏低,加上已超年限使用,大部分路段路面已破损严重,运输服务水平显著下降;从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自然村通光率达44.9%,离光纤宽带自然村全覆盖还有一定差距。高标准农田和灌溉设施依然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钱的问题”仍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最大瓶颈。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文化”转变,由物质层面的农产品消费向精神层面的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转变,由单一的农产品消费向多元的农业观光、农村生活体验、民俗文化体验转变。在此背景下,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不断拓展,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机会大大增加。恩施州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具有独特的生态、富硒、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缺乏“人”“地”“钱”的支撑,难以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更难以惠及贫困人口。恩施州脱贫之后如何实现振兴,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三、破解要素制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破解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要素制约,要坚持“上接天气”与“下接地气”相结合,将国家政策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恩施州而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期阶段,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农村与城镇的关系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对于恩施州这种深度贫困地区而言,农民摆脱土地生产经营、农民工进城仍是长期趋势。同时,“农村大有可为”的观念被广泛接受,企业投资由二三产业转向农业、农村青年由外出务工转向回家创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农民进城与城镇居民下乡并存。因此,依靠城镇力量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之一。对于城镇近郊的农村区域,可以对接县域市场需求,以城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可以延伸城镇基础设施网络,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可以拓展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促进农村民生事业发展。对于偏远的农村区域,可以引导城镇人才、资金下乡,引导农村产业基地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农产品市场建立稳定的产业协作关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二)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精准脱贫的标准是保基本、惠民生,脱贫销号之后,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绝对贫困线标准,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还面临产业链条短、产业同质化等共性问题,产业后续发展问题仍是一个长期问题。为了有机衔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必须长短兼顾,统筹配置生产要素。在短期内,贫困地区要通过多个一批工程,发展见效快、市场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长期内,则要重点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难题,在区域和产业布局上要统一规划、差异发展、协同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要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手段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机器换人”,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通过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持续增收就业,提高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处理好内生动力和外部扶持的关系

脱贫摘帽后,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饮水、用电、交通出行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部分贫困群众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也滋生了部分贫困户的懒惰心理,“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并不鲜见。这说明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精准脱贫政策结束之后,外部扶持一旦撤出,部分贫困户将面临返贫风险。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扶智、扶志,通过自身“造血”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四)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在短期内,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可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十分有限,加之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难以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全面振兴。因此,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应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可选择发展基础好的村庄作为重点,也可选择攻坚深度贫困村庄,打造一批特色村寨、产业新村,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基础上,以示范村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四、以要素支撑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人、地、钱”关键环节,扬长避短、激活要素,不断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恩施州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解决好“人”的问题

抓住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这一关键,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建设主力军。短期内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围绕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要盘活“七站八所”的农村技术人才队伍,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长期内要畅通城镇的智力、技术、管理、服务等要素下乡的通道,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显身手;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就业培训工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

(二)解决好“地”的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度贫困地区改革的主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短期内要创新恩施州山区零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推广转包、互换、出租等流转方式,尽量实现零散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要出台农村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的利用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市场主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长期内要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按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系列部署,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三)解决好“钱”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要不断拓展筹资渠道,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短期内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长期内则应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共同投入乡村振兴,更应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投入,支持家乡发展。

猜你喜欢

恩施州全州贫困地区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