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煤田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
2019-08-16杨予生楚靖岩李建欣张晓逵
杨予生, 楚靖岩,李建欣, 张晓逵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郑州 450000)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含煤面积约1 147km2。解放前就有调查活动,自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勘探开采,先后施工钻孔800多个,累计探明各类煤炭资源量约74亿t。辖平顶山天安煤业一矿、二矿、三矿等14个矿区。区内煤层气资源丰富,且几乎所有矿井都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或高瓦斯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128.92m3/min。因此,研究该区煤层气储存特征和可采潜力,有助于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为高效开发煤层气资源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
平顶山煤田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寒武系。
平顶山煤田是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古板块南缘,属华北板块内崤熊构造区,陕(县)-平(顶山)断陷分区,平顶山断隆带和韩梁断隆带。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复式向斜—李口向斜,向斜东起八矿北部,经李口、李庄向北西延伸;南东端收敛扬起,向北西倾伏并呈扇状展开,西段被第四系覆盖。向斜两翼发育次一级褶皱,轴向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自北向南依次为襄郏背斜、灵武山向斜、洛岗向斜等。发育断层有北西、北东向两组,其中以北西向为主,属区域主干断裂(图1)。
区内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二叠纪含煤岩系。根据岩性及古植物群面貌组合特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二叠系下统太原组、中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煤岩层组合特征划分为九个含煤段,其中太原组为一煤段,山西组为二煤段,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四个煤段,依次为三、四、五、六煤段,上石盒子组划分为三个煤段,依次为七、八、九煤段。各含煤段之间均为连续沉积,含煤地层总厚度平均为756.64m,含煤及层位74层,煤层累计厚18.26m,含煤系数2.39%,其中山西组、太原组含煤系数可达5.9%,可采煤层为一2、一4、二1、二2、四2、四3、五2、五3、六2、七2煤,计10层,其中二1煤、四2煤为主要可采煤层。
区内二1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除首山一井和十矿二1煤顶板有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外,其余均为泥岩或细碎屑岩,单层厚度5~24m,岩性致密完整,透气性差,对煤层气有良好的封闭性,且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可作为区域性盖层。
图1 平顶山煤田构造纲要图Figure 1 Structural outline map of Pingdingshan coalfield
2 煤储层特征
2.1 煤层特征
研究区主要气源岩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其中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层位稳定,煤厚0~10.22m,平均3.63m,属全区可采的中厚-厚煤层,局部含夹矸1~2层,厚度0.05~0.70m,结构简单,属较稳定型,为研究区最主要的气源岩层;四2煤层位于四煤段下部,下距二1煤层180m左右,层位稳定,厚0~8.79m,平均2.78m,为大部可采的薄-中厚煤层,为研究区较主要的气源岩层(表1)。
2.2 煤岩特征
以肥煤、1/3焦煤、 焦煤和瘦煤为主, 属中高变质烟煤。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光亮型,次为半暗和暗淡煤。二1煤层总体以原生结构煤为主,仅在断层带附近形成构造煤,局部出现碎粒煤和糜棱煤,硬度小,易碎,偶含黄铁矿结核。四2煤以块状为主,碎裂煤次之,局部出现糜棱煤,硬度较二1煤大。弱玻璃-玻璃光泽,平均视密度为1.45 t/m3,块煤呈层状构造,条带状和线理状结构[2]。
表1 主要煤段煤层发育情况简表[1]
有机组分以镜质组和半镜质组为主,镜质组含量普遍大于60%。镜质组和半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为主,多呈均一状、条带状,次为其它组分胶结体。含少量的碎屑镜质体,偶见结构镜质体,细胞结构多已变形,被黏土矿物和方解石充填。壳质组含量很少,主要是树皮组织和角质层,偶含孢子体碎片。惰质组在煤中含量较少,主要为半丝质体、丝质体,粗粒体量少。无机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呈浸染状、透镜状和层状分布。硫化物组分则以黄铁矿为主,呈粒状、微晶集合体分布。碳酸盐以方解石为主,呈团块、脉状分于基质中,局部见石英碎屑[2-3]。
各煤层灰分产率一般为7.23%~34.48%,以低-中高灰煤为主。二1煤以低中灰煤为主,一般在15%以下。四2煤层以中-中高灰煤为主,一般在20%以上。从垂向上看,区内煤的灰分产率均呈下低上高的变化趋势。各煤层全硫含量的变化总趋势为上低下高并形成一个马鞍形,煤层原煤全硫含量一般小于1%,属特低硫煤,局部分布低硫煤,以有机硫为主,约占70%。挥发分以中高为主,四2煤一般在30%以上,二1煤一般在30%以下。
2.3 物性特征
该研究区煤化程度较高,为中、高变质烟煤,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特别是二1煤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据收集和测试的研究区等温(30℃、40℃)吸附试验资料[1],煤的最大吸附量为48.43 m3/t,吸附能力随压力升高而增强。当压力为1MPa时,吸附量增幅较大,随着压力的持续增高,增幅明显减小(图2)。
图2 二1煤CH4的吸附等温线图Figure 2 Coal II1 CH4 adsorption isothermal curve
据八矿、十矿、十三矿二1煤裂隙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面割理密度18~25条/5cm,端割理3~5条/5cm,宽度0.1~0.2mm。裂隙面紧密无充填物,裂隙宽一般在0.1~0.2mm,有的可达1mm。煤层面割理走向方位主要为NE40°~60°,端割理走向主要为NW向,两者交角53°~90°,平均73°。二1煤层割理密度总体上从西向东呈增大趋势,这也是二1煤层渗透性东部比西部高的因素之一。
图3 剪性外生裂隙Figure 3 Shearing exogenous fissures
图4 张性外生裂隙Figure 4 Tensional exogenous fissures
根据3口井渗透率参数资料(图1),煤层试井渗透率为0.04~0.094mD,平均为0.07mD,储层压力为8.37~9.99 MPa,平均为9.19 MPa(表2)。二1煤原生结构煤发育区渗透性最好,渗透率一般可达1 mD,矿井样品可达1.9mD,而煤体结构破坏比较严重的煤层,渗透性较差,多在0.01mD以下。煤岩组分中基质镜质体的微小孔、残留植物孔、矿物晶间孔、构造煤和断裂带两侧的大中型孔普遍发育,八矿、十矿、首一井煤储层孔隙度经实测为1.30%~9.80%,平均一般在4%~5%[1、3-4]。
表2 注入/压降法测得主要煤储层参数值
通过对参数井资料分析,煤层气解析率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56%,平均为74.86%,其中二1煤煤层气平均解析率为74.75。
3 煤层含气性及资源潜力
对分布于研究区的79个钻孔进行取样,取样深度88.5~1 400m,煤层气含量最大值为27.59m3/t,平均值为7.10m3/t,随煤层埋深增加而增高。煤层气含量梯度一般为40~50,即煤层甲烷含量每增加1m3/t,煤层下延40~50m。埋深0~850m范围内,煤层气含量变化梯度为1.47m3·t-1/100m,埋深850~1 384.37m范围内,煤层气含量变化梯度为0.89m3·t-1/100m,即深部煤层气含量增幅较小,浅部煤层气含量增幅较大。
通过对平顶山煤田13个矿区的瓦斯含量测定,其中瓦斯突出井10个,占比77%(表3)。
表3 平顶山煤田部分矿井瓦斯涌出量及等级
研究区主采煤层二1煤煤层气估算资源总量为420.46亿m3(依容积法计算得),资源丰度平均为1.23亿m3/km2。其中埋深小于1 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23.62亿m3,占资源总量的29.40%。1 000~1 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58.29亿m3,占资源总量的37.65%。大于1 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38.55亿m3,占资源总量的32.95%(表3)。以平顶山煤田中部紫云山—平顶山一线为界,东部资源量赋存较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247.87亿m3,占资源总量的58.95%。其中预测的(333)资源量为219.78亿m3,远景资源量(334?)28.09亿m3。本区二1煤层煤层气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受煤层厚度、气含量、埋深、地质构造和上覆地层厚度等因素影响。以首山一矿为中心,李口向斜为主轴,资源丰度向四周逐渐减小(表4)。
表4 平顶山煤田2 000m以浅二1煤煤层气资源量[5]
从表4可以看出,李口向斜两侧的四矿、六矿、十矿、十一矿、十三矿资源量大,资源丰度高。一矿以北、首山一矿及十三矿以东区域,埋深1 000m以深部分受李口向斜影响,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为(0.55~1.03)×108m3/km2,平均0.79×108m3/km2;首山一井虽然受白石山背斜影响,但大部分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6],为(0.83~1.02)×108m3/km2,平均0.85×108m3/km2;十三矿内白石山背斜以东区域资源丰度较低,推测可能是由于煤层厚度较薄,且靠近煤层气风氧化带的缘故,煤层气资源丰度为(0.18~0.34)×108m3/km2;背斜以西地区煤层较厚,受灵武山向斜影响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为(0.82~0.98)×108m3/km2,平均0.84×108m3/km2。
4 结语
(1)研究区煤层厚度大,层数多,地层倾角小,有效煤厚11~15m,主采煤层二1煤厚度大,分布稳定。各煤段基本都覆盖有泥岩、砂质泥岩等密闭性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加之以水力封闭为主要特点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煤层气保存良好,赋存程度较高。
(2)研究区以肥煤、1/3焦煤、焦煤和瘦煤为主,属中高变质煤,主要为半亮—光亮型煤。以镜煤为主,镜质组含量普遍大于60%。主采煤层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割理、裂隙较发育,以微小孔径为主,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这些有利因素为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奠定了基础。
(3)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煤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平均仅为0.07mD,这可能与试验井煤层结构破环较为严重,裂隙多被充填致使连通性阻塞所致。
(4)煤储层压力属正常压力储层,煤层气解吸速率较高,且煤层气的赋存处于欠饱和状态,煤层气开发时需较长时间的排水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