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地背景的都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适应性刍议
2019-08-16乔欣杨威
乔 欣 杨 威
(1.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45;2.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3. 山地城镇建筑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
人类对城市用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山地” 特殊背景而面临“人口密集、可用地少”两大限制发展的特殊难题时,山地都市核心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资源占用、最有效地实施资源整合、最充分地释放生态环境活力,超高层建筑或许是极具优势的一种选择。
1 山地城市用地资源特征
1.1 我国山地城市概况
山地城市生态学研究著名专家黄光宇先生所写《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一文中,对“山地城市”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山地城市是广义的概念。山地,包括地理学划分的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它们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其中,山地约占33%,丘陵约占10%,高原约为26%。 山地城市是指城市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生境。此外,在占12%的平原地区和占19%的盆地地区,其城市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斜坡地上,形成与平地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境条件,也应列入山地城市之列”。根据以上数据,对山地城市的研究是各类型城市研究中极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主要的山地城市有香港、南宁、重庆、攀枝花、万州、桂林、贵阳、泸州、西宁、兰州等城市。
1.2 山地都市核心区建设用地资源特征
重庆市是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城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幅员面积76.2%,丘陵占20.2%,平地仅占3.6%,自直辖后,重庆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庆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城市功能集聚度不断增加;但山地城市的先天局限,传统城市核心区用地空间矛盾凸显,建设密度增加,开敞空间不足、绿色空间缺乏,空间品质下降。重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如图1所示。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高度城市化的典型特征,由于80%的地域属丘陵山地,城市建设空间局促,它也是全球城市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均建设用地只有30多平方米。香港现有土地用途概况如图2所示。
都市核心区作为城市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力的中心,具有集聚效应,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空间功能复合,需求类型多样,城市空间的负荷大大增加,山地城市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 可用土地资源极其紧张、交通系统错综复杂、人口密度更大、建设成本显著递增等。
图1 重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
2 山地都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的优势
2.1 高度整合配套资源
山地都市核心区所承担的经济、服务两大城市功能最为突出,这两大功能也因为人口的高度密集对配套资源的要求最高,超高层建筑“综合多种配套设施,使用者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绝大部分活动,将人们不同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了更高效率。另外,其公用部分的社会效益也很显著,人口、管理系统、电梯系统、停车系统等都可得到充分利用,为更多人们所共享” ,从而通过超高层建筑达到高效整合都市核心区配套资源目标。
图2 香港现有土地用途概况
2.2 城市公共空间释放
超高层建筑能够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接地层可设为城市公共空间,“在既定的地段内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城市开敞空间,片区环境的打造,并提供居民户外活动和安全疏散场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城市争取了更多的绿化地面的机会。公共广场、共享大厅等环境设施为城市提供了交往场所,创造出了丰富、有特点的四度空间” 。因此,在用地面积捉襟见肘的山地都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能够大幅降低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能够提供更多的空地作为公共绿地、广场,从而改善微环境。
2.3 城市形象集中展示
超高层建筑 (群) 通常体量巨大,形成核心区乃至城市的形象标志, 烘托核心区整体氛围, 并与周边建筑相互对比、映衬,形成具有韵律感的城市天际轮廓,与背景自然山体结合,形成城市整体空间意向。
渝中半岛是重庆中心城区中的第一核心区,由《重庆市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控制管理规定》确定,“渝中半岛规划控制遵循减量、增绿、留白、整容和优化城市功能、控制建筑容量、疏解居住人口、增加开敞空间的原则” ,构建出跌宕起伏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香港岛中环是香港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在香港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由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中银大厦、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中环中心、长江集团中心、香港交易广场等组成的超高层建筑群共同铸造了香港的标志性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线。超高层建筑密布的香港中环核心区如图3所示。
图3 超高层建筑密布的香港中环核心区
3 设计策略导引
3.1 集中布局,集约利用
在山地都市核心区规划管理层面,应合理控制超高层建筑的密度及数量,在区域内集中布局,综合考虑周边现有场地和设施的利用,集中组织建设配套设施,提高集约利用率,避免由于超高层建筑密集交通及人流对周边的影响。
3.2 防灾减灾,降低风险
从外部防灾减灾而言,山地都市核心区用地资源稀少,超高层建筑的用地亦弥足珍贵,外部疏散场地小,建设选址应根据容纳人员数量对室外疏散场地进行考虑,在自身条件不足时,可临近公共避难场所选址。从内部防灾减灾而言,装修材料避免大量采用可燃性材料以防导致火灾蔓延迅猛,火灾时内部人员疏散困难,消防救援难度大,必须严格按照防火规范设置防火设施 (甚至提高标准设置),才能保证使用安全,降低潜在风险。
3.3 智能管理,低碳运行
智能低碳原则是未来超高层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调节超高层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风、景观,打造宜人的内部微环境,实现舒适、健康、以人为本的使用空间;其次,对水、电、建筑材料的高效分配及利用应贯彻建筑全过程,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第三,智能化控制已经开始向超高层建筑普及,国外很多超高层建筑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建设,通过智能便捷的控制系统,达到对高层建筑低碳生态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3.4 因地制宜,友好融合
山地赋予了都市核心区丰富的自然背景,“因山地制宜”是规划布局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山地都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应紧密结合丰富多变的用地竖向条件,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基础,并与周边空间及设施友好融合衔接,打造山地特色超高层建筑。
4 结语
对山地都市核心区的超高层建筑的未来应该持积极的态度,不应盲目地因为超高层建筑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短板而对其进行批判或是全盘否定,香港都市核心区——中环已经为山地都市核心区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范本,并且重庆中心城区核心区也在朝这一方向前进,根据基础条件,因地制宜,“超高层、高密度”很可能会成为山地都市核心区建筑发展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