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传承与时代接力

2019-08-15朱春雨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

朱春雨

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主办,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开封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台湾中正大学、韩国崇实大学等国内外10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近160篇。

27日上午,开幕式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马卫中主持;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河南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宏林先后致辞。关爱和对中国近代文学学会30年的发展作了回顾总结,充分肯定学会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壮大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王宏林回顾了近代文学学会的发展历程及该学会与文学院的深厚学缘,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学术积淀、学科建设与丰硕成果。会议共举办四场专题学术报告,分别由杜桂萍、左鹏军、赵利民、龚喜平主持,袁凯声、李开军、张剑、孙之梅评议,27位代表发言。分组学术讨论共计三组六场,118位学者发言。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变研究。胡全章(河南大学)以梁启超、胡适为中心,通过对晚清与五四两代文学革命先驱从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话历史过程的考察,梳理晚清文学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链接;认为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变革、文体之变和语言范式的转型具有更为重要的本体性的意义。晚清言文杂糅的新文体和五四言文合一的白话文体,构成了中国文学和书面语现代化演进过程中先河后海的自洽性链接。吴微(安徽师范大学)以薛福成、黎庶昌、吴汝纶外交著述为例,探讨了传统古文义理更替所引发的晚清古文新变。“义理更替,章法巨变;有意立言,无意为文;意味深长又别具情趣”。桐城文章由此在晚清思想文化转换中发挥了举足輕重的作用,成为新学更替旧学的有效载体。付建舟(浙江师范大学)探讨了进化论脉络中近代中国的“食人”言说。近代中国的“食人”言说拥有丰富的中日“食人”言说资源,并在时代潮流中催生出了翻译小说《食人会》《食人国》和《食人人种的话》等。“这种言说体现了明治日本的强势话语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反衬出晚清中国的弱势话语和微弱的竞争意识”。吕双伟(湖南师范大学)指出李兆洛通过理论阐释与选本批评,创作骈散合一的文章等活动实现了对骈文指向的重构,从而导致了清代骈文创作与理念的新变。杨波(河南大学)以《民报》《甲寅》为中心探讨了政论报刊与清末民初政论文体的嬗变演进。时局的催发、报刊媒体的助力、使文言政论趋于成熟,使近代散文趋新祛旧,终至变革的临界点。侯运华(河南大学)论述了科学小说和翻新小说“叙事结构的随意性、叙事空间的多维性”等特征,分析了“前理解”对其创作成就的影响和制约。王国伟(济南大学)从《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勾勒出了知识分子的仕宦态度、谋生手段与人格理念等方面的形象变迁。姜荣刚(许昌学院)以张树桐《卢梭魂》和章士钊《双枰记》为中心,对近代言情小说哀情叙事模式的嬗变及其成因作了一种历时性考察。

二、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学研究。黄锦珠(台湾中正大学)以女作家陈小翠的生平与作品为例,说明报刊对于近代文学研究可能发挥的作用,指出运用报刊以发掘研究材料、考订作者生平、拓展研究视野等新途径。赵维国(上海师范大学)以民初《妇女杂志》中的创作型童话为中心,详细分析了民初童话创作在故事、结构、语言方面的小说化叙事方式。赵海霞(澳门科技大学)梳理了从19世纪早期到20世纪抗战时期澳门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澳门近代文学总体以旧体诗词为主,近代报刊的创办和发展对澳门新文学的起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姚惠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大汉公报》《新民国报》为中心,探讨了报刊笔战对近代加拿大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文学文论研究。马卫中(苏州大学)考察了钱仲联30岁以前的诗歌创作,以探讨其学诗所走的路径、其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因此而对诗风所产生的影响。潘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察了民国时期清遗民等群体对太庙的记忆与书写,指出这种记忆与书写“与其说是缅怀故国,不如说是对旧的生活秩序、生活方式的一曲挽歌”。孟庆澍(首都师范大学)以《甲寅》《新青年》为例,剖析了辛亥革命后知识界的“孔教”讨论,疏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孙克强(南开大学)阐释了有关近现代词坛的“清词中兴”之争问题。他认为,关于“清词中兴”的认识主要分为,着眼于“中兴”的历史时期标志和意涵特征两大类。他将意涵特征概括为开拓新境界、尊体、理性色彩三个方面,并指出民国时期新旧两派对“清词中兴”认识的对立与各自对南宋词的认识直接相关。李德强(上海大学)梳理了五四前后报刊刊载的诗学批评,指出民国时期主流诗学批评试图融旧体诗学之长,为新诗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四、作家作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张剑(北京大学)根据《佩韦室日记》概括高心夔“颎谅易怒、尚义勇为、读书高才”的自我形象塑造,结合《陶堂志微录》分析其雄厚的诗歌理想与“其雄偏于奇,其厚偏于深涩”的诗歌特色。林香伶(台湾东海大学)讨论了北京大学刊物新旧立场的越界等问题。曾光光(暨南大学)认为黎庶昌步入曾国藩幕府使其成为晚清桐城派的重要成员,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评析了其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与创新。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透视了徐世昌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李晨(苏州大学)以浙诗中的相关书写为样本,分析了鸦片战争诗歌研究产生困境的原因。谢仁敏、刘慧(广西大学)考述了黄遵宪“创设图南社”“结缘南洋文人”“校评诗文”“笔砚不辍”“创新文学生成机制”等一系列文学活动。杜桂萍(北京师范大学)、任刚(北京师范大学)梳理相关方志、笔记以及别集等史料,还原了杨懋建一生行迹,并推究其创作《京尘杂录》等作品的原因。谢丽(河南大学)探讨了晚期常州词派推举梦窗、体认东坡的词学主张以及后期提出“颇取体格神致一路”的发展过程。李思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了梁发《劝世良言》的文体问题,认为《劝世良言》是在中国传统善书文体的基础上,通过对圣经文本的汇编、翻译、解释等方式而形成的特殊文本,留下了文体嬗变和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印迹。郑哲(河南大学)从序文类型、传播方式与创作理念等层面探讨了梁启超序文的新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五、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孙之梅(山东大学)从“关于近代文学存在合理性、性质、特点的讨论”“近代文学的专题性研究”“近代文论研究综述”三个方面回顾了近40年中国近代文学概论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特别注意揭示其中所体现的观念与理论的变迁。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程划分为萌生期、成立期、新生期、沉沦期、复兴期、建设期六个阶段,回顾反思学术史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汪孔丰(安庆师范大学)回顾了近40年来近代散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评析了“近代散文的主流和特色”“近代桐城派研究”“白话文运动”等方面研究的新收获、新展拓、新特征。宫立(河北师范大学)论述了任访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中国新文学史讲稿》《中国现代文学论稿》三部现代文学史讲义。作者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中国新文学史讲稿》一书与其他两部讲义以及王瑶、丁易、刘绶松、张毕来的现代文学史以及王瑶、刘绶松执笔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等相对照,揭示出任访秋在“十七年”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探索历程。

六、中国近代文学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陈国安(苏州大学)对王謇海粟楼藏陈锐致郑大鹤10通论词书札与5首词作进行了笺释:先以图版、次为释文、复加笺语,并对此文献的存世与流传情况作了考察。曹辛华(上海大学)对民国时期五百余种清诗选本按“历代选本类”“断代选本类”“专题选本类”三个类别作了考述。李香月(山东大学)考述了国家图书馆藏程恩泽的《橡茧诗》《北湖酬唱诗略》《程侍郎遗集初编》《程侍郎遗集》《春海侍郎焦桐遗响》《程侍郎遗诗》《国策地名考》《芸芬纪游草》八种著述,考辨不同版本的联系与区别,弥补了对程恩泽文献研究之不足。

七、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周兴陆(复旦大学)认为近现代时期自西方而来的“literature”被译为“文学”,二者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一个对接榫合历程。详细探讨了“从骈体正宗论到纯文学观”“审美超功利与‘情的文学”“从“三分法”到“四分法”“文以载道的破与立”等方面所展现的对接过程,并对此加以省思。吴泽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梳理了美学课程在清末民初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出现及沿革过程,指出美学课的设置提高了美学的地位,刺激了美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陆胤(北京大学)以“知识网络”来描述章太炎《文学说例》徘徊于东西学理之间的状态,考索了其“文学复古”徽帜下所掩盖的外来资源,并阐明章太炎文学论涵纳外来资源的基本方式。吴淳邦(韩国崇实大学)对《日本维新三十年史》的中、韩译介过程与版本进行比较,探究两国不同的译介背景及译者翻译意图,揭示两国不同译本产生的文学史意义。其中,中译本对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有着重要影响,韩译本体现了韩国开化期知识分子的翻译倾向。马勤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清末民初报刊所载的37位西方女小说家的60篇传记及其他相关单行本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西方女小说家从晚清到民初的形象变迁及其对中国女性言说与实践的影响。左玉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报刊、译者、出版人、社会文化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代翻译侦探小说的发生过程及其成因。

28日上午,闭幕式由关爱和主持。中国社科院杨天石教授作学术发言,他指出时代变换对文学史写作和选本编撰带来的导向性及局限性等影响,分析了选本在文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还向与会专家学者提出重编《中国近代诗选》的构想与期望。副会长王达敏作学术总结,他概括了本届年会上呈现的转型研究范式、女性文学研究、跨越五四阶段、走向文学之外、走出大陆之外、学术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并对代表性论文进行简要点评。马卫中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学术讨论以外所采取的新举措以及由此开创的新局面。名誉会长郭延礼、黄霖两先生也莅临此会。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成立已经30周年,学会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80-2017)”,分《概论文论卷》(孙之梅主编)、《诗词卷》(马卫中主编)、《小说卷》(关爱和主编)、《散文卷》(汪孔丰主编)、《戏曲和说唱文学卷》(左鹏军主编)五册,对近40年来的近代文学研究进行了检阅和总结。开幕式后,颁发了首届“季镇淮钱仲联任访秋学术奖”。该奖项主要奖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著(文)和文献整理著作。胡全章《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专著)、袁志成《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论文)荣获一等奖;孙银霞、张桂丽、陆胤、何宏玲的论著(文)荣获二等奖;马勤勤、周兴陆、李开军、朱秀梅、曾秀芳、李德强的论著(文)荣获三等奖。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共计49名。在28日下午召开的中國近代文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上,关爱和当选会长,马卫中、孙之梅、王达敏、杜桂萍、左鹏军、周兴陆当选副会长,王达敏当选秘书长,陈国安、耿传明、龚喜平、胡全章、李开军、彭玉平、孙克强、魏中林、吴微、袁凯声、赵利民等18人当选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