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风”吹向大家居,“海宁家纺杯”再发力

2019-08-15徐瑶

纺织服装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海宁市国风大赛

徐瑶

7月11~13日,“海宁家纺杯”2019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评审工作在海宁圆满结束。大赛分为“家纺创意画稿组”及“整体软装设计组”两个组别。其中,家纺创意画稿组共收到2076幅参赛作品,同比增长约25%,包含67家院校参赛作品,23家企业及工作室作品;整体软装设计组共收到614幅作品。

在浙江省海宁市公证处的全程公证下,两个组别最终分别角逐出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5名、优秀奖20名、入围奖若干。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参赛作品均实现线上报名及评比,使得大赛流程更为通畅,信息更为精准。

大赛主题为“国风·大观”,旨在以中国的文化之风为核心,以东方的艺术之彩为手段,以展现中国风的国际时尚化为最终目的,展开系列性的创新、创意、创美的家用纺织品设计。以大设计、新视野、高品位的设计创意,营造出具有中国风的诗意栖居生活方式。

大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海宁市许村镇人民政府承办,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海宁市许村镇时尚产业新生代联合会协办,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國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担任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易为大赛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为大赛新闻发言人。

家纺创意画稿组评审委员会委员包括:中共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杜莹池,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系教授何兆华,滨州东方地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君之,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刘畅,江苏大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利刚,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阳,海宁市千百荟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金昌。

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审委员会委员包括: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员Sylvie Tastemain、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施宇峰、华尔泰国际纺织(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博华、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分公司软装分院院长姚伟勤。

王易表示,“海宁家纺杯”经过17年来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凝聚力越来越强,这使得大赛在行业内具有了权威的地位与影响力。“海宁家纺杯”17年来的发展很不容易,中国家纺协会与海宁政府一直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例如2015年增设整体软装设计组,2018年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大赛16年回顾展,今年又开发了线上报名、评比系统,参赛作品由主办方统一打印、陈列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大赛能有更加良性的发展。

针对本次大赛,贾京生谈到,今年的参赛作品可以用“无畏”来形容,所谓“无畏”,有优势,也有盲从。从优势上来说,第一,有知者无畏。90后、00后的设计作品“胆量大,活力强”,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和创造性思维。第二,有知者有艺。参赛作品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参赛者都是在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解读主题。第三,有知者有品。参赛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积累。有的从戏曲、建筑等角度切入,有的从民间艺术、都市语境来表现,这些体现出参赛者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品位。

部分参赛作品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也体现在“无畏”上。“有知者无畏”会涉及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例如,作品转化能力不够,部分作品与家纺品类贴近度不够等。

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纷纷对本次参赛作品予以中肯点评。

“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委声音

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峰:从“世界”视角看“国风”

软装组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属性很强,具体来看,有些作品不仅局限于对中国元素的表层运用,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大融合。我希望选手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拘泥于符号化,要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挖掘文化精髓。同时,也希望大赛能够注重对“原创”的引导,催生更多原创作品。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员Sylvie Tastemain:中国文化元素挖掘需更深、更广

参赛选手的作品创意丰富,水墨画、古诗词文化、人物山水等元素都成为他们的创意灵感,有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元素运用的雷同、未能完美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等。我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选手们仍须深刻理解、深刻领悟,设计出更多与众不同的作品。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施宇峰:软装赛事对院校课程具有导向作用

本次大赛出现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对空间的关系把握很好,部分作品开始着重对环境、空间、人的生活及使用后状态的关注。

今年的参赛作品数量可观,这体现出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在逐年提高,同时,高质量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是,软装赛事对院校课程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比赛了解市场、了解消费需求,这是对教学的一种补充。

华尔泰国际纺织(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博华:软装需要情感的互动,而非材料的堆砌

大赛增设软装组,对推动布艺产业产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能够深切感受到参赛者对生活的态度,也能感受到东方元素所带来的自豪感。

但作品中仍有欠缺。对布艺企业而言,“软装”不能单单看一块面料,而需一种延伸。企业从产品的研发之初,就要考虑空间的应用,因为客户需要的不是一块面料,而是一套方案。建议今后的参赛者更注重情感的互动,而非材料的堆砌。

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分公司软装分院院长姚伟勤:人文情怀在复苏,“国风”将成趋势

近几年,国人的人文情怀在复苏,“国风”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与趋势。从大赛作品来看,围绕“国风·大观”主题,选手们的表达相当明确,作品中国风浓烈,有些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整体空间感欠缺。软装并不只是家具、灯具、窗帘,而需要与整个空间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好的作品不仅要考虑所呈现的主题性、色彩搭配,还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空间,包括与硬装板块的融合度等。

中共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杜莹池:提升作品市场转化率,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历经多年发展,“海宁家纺杯”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在业内获得良好反响,这对进一步激发家纺行业创意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的大赛更加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很多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海宁作为国内重要的家纺产业集群地,非常关注设计作品与市场的融合及转化率。

其实,许村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原创设计。未来,许村将在设计端和销售端加强产品附加值,在品牌与营销方面发力,向高质量发展邁进。

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系教授何兆华:“90后”对中国文化有多元及创新见解

围绕大赛主题,参赛选手的展现风格多种多样,从中可以看出“90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我认为,设计有两个部分很重要,一是对文化源头挖掘的深度,二是设计的转换方法及美感表现。同时,大赛是一个参与度极高的平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其中的很多作品表现出前瞻性和国际范儿。

滨州东方地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君之:“创意”需要与“生产”相结合

本届大赛以“国风·大观”为主题,可以让参赛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参赛作品来看,有些作品已经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我本人长期在企业做设计,所以认为一个好的创意,能否与“织机”相结合,是否符合生产工艺,是否可以进行生产,都是在做创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刘畅:体现“国风”应用新观念

从本次大赛可以看出,参赛者将中国传统元素灵活运用到家纺产品设计中,同时也考虑到家纺产品的实际运用。但总体来看,作品的实用性、落地性仍有提升空间。此外,本届大赛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画面——中国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这体现出新生代设计师对“国风”元素现代应用的新观念。

江苏大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利刚:设计师需研究用户需求

从本次大赛的作品来看,参赛者在创意以及色彩的把控上做得比较好。但是好的作品不仅要表达文化和艺术,还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到现代工艺中,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相融合,因此在设计之前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设计师需要研究用户,研究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后,校企之间的合作需更加深入。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阳:色彩运用值得关注,“层次感”需进一步加强

参赛作品整体比较贴合“国风·大观”主题,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同时,大赛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值得关注。我认为围绕中国风的主题,作品色彩既要有内涵和深度,同时又不过于张扬,还要考虑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学生们把握得很好。当然,作品中也有一些不足,如画面层次感有待增强,故事性尚待进一步思考。

海宁市千百荟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金昌:贴近市场需求,作品才能转化为商品

评选时,我更多的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例如作品能否转化成商品,是否值得购买。以我对市场的了解,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对色彩的要求很高,对图案设计的喜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更青睐简约的风格,而本次大赛的不少作品在图案设计上过于繁琐,可以看出,选手们并不了解市场需求。因此,我认为,院校和企业之间还需要互动,通过互动让学生们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

猜你喜欢

海宁市国风大赛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国风时尚关键词
首届晋祠国风文化节举行
“《作文新天地》‘同题赛场’走进海宁”
Aoruidi/奥瑞迪ARD—999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新疆风情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