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2019-08-15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Wilson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1 青霉胺
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 500 mg/d,分2~3次给药。饭前1 h服用。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病情稳定时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2 曲恩汀
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其标准剂量为900~2 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 500 mg/d,餐前1 h或餐后3 h给药。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3 四硫钼酸铵
四硫钼酸铵(TM)是很强的驱铜剂,可与血清铜结合、抑制胃肠道中铜离子的吸收、阻止组织细胞对循环中铜的摄取。TM可直接减少或逆转分泌型金属酶的铜释放,小剂量可解离与金属硫蛋白结合的铜,高剂量TM则可促进不可溶性铜复合物形成并沉积于肝脏。TM是一种试验性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有限。TM可能存在骨髓抑制、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此外由于一过性大量铜移除,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4 锌剂
锌剂可干扰肠道摄取铜。锌剂可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硫蛋白,为内生性金属离子螯合剂,与锌剂相比,这一螯合剂和铜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因此优先与肠上皮细胞内的铜结合,从而抑制铜被吸收入门脉系统,而随肠上皮细胞脱落并进入肠腔而通过粪便代谢。此外锌剂诱导肝细胞产生金属硫蛋白,可與过剩且产生毒性的铜结合,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推荐剂量为锌元素150 mg/d。体重<50 kg的儿童给药剂量为锌元素75 mg/d,3次/d,餐前30 min给药。与其他螯合剂联合应用是否能提高疗效尚不清楚,但为避免抵消锌剂作用,螯合剂应在不同时间给药。
5 肝移植
Wilson病导致的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需要进行肝移植。由于生物化学异常主要存在于肝脏,因此原位肝移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原位肝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5年,最长生存时间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