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外科普活动的设计思路
2019-08-15刘宏宇
刘宏宇
摘要:校外科普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收获到课堂教学以外的科学知识,收获成长。北京市朝阳区一直以来重视校外科普活动的开展,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活动策划部专门策划实施青少年科普活动,多年积累使得活动品质逐年提升。本文介绍的3项校外科普活动都是区内自主设计实施的特色活动。笔者通过学生主体需求,结合往年活动设计经验,浅谈校外科普活动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校外活动 科普活动 活动设计
在校内外融合育人的背景下,校外教育也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校内科学课程设计,校外科普活动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包括知识的灵活、教育理念的灵活、活动地点的灵活等。校外科普工作者需要巧妙地运用校外教育的特点,设计出专业性突出、教育性强的优质科普活动。
朝阳区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朝阳区中学生生物模型展评活动和朝阳区三维技术创意设计交流活动是朝阳区的3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外科普活动。笔者将以这3项活动为例,简要分享科普活动设计的一些经验。
一、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首次发布了久经推敲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无论对校内的课程标准,还是对校外的活动内容,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因此,在设计科普活动时,活动设计者需要把握此项活动如何通过活动环节设计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提升。
科普活动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学习和感悟,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尝试通过不同内容的设计、不同活动环节的设计和不同活动模式的设计对其他核心素养进行巩固和提升。
二、校内外活动融合育人——活动知识目标建设
与校内课堂知识融合越密切的科普活动,教师和学生越愿意参加。通过活动让学生将校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所用,把活动变身为展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平台。
朝阳区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依托于小学科学课建设。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过学到很多简单的科学原理和知识,此时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的出现,是对科学课教学的一次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会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朝阳区生物模型设计展评活动依托于中学生物课建设。活动中学生要根据生物课中学习的知识进行模型制作,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使学生与相关生物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同时,学生制作出的优秀作品还可以被生物教师收藏,在生物课堂上替代传统教具,真正实现校内外融合的作用。
朝阳区三维技术创意设计交流活动依托于中学通用技术课而设计。通用技术课程中三维技术这一部分内容与现代科技关联较为密切。通过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建立区内学校间交流平台,让活动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在很多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尝试将校外活动内容与校内课程相融合。一方面靠近校内知识的活动内容便于学生和教师参加,另一方面活动后形成的成果便于校内学习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会更大。
三、科普活动的重要名片——活动主题设计
活动主题的选取会直接影响活动受关注的程度。在设计主题方面,以下几种思路可供选择。
1.国家最新政策
国家政策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问题。通过校外科普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入基层。
以朝阳区三维技术创意设计交流活动为例。2017年的活动中,我们将主题定为“丝路创想”。主题中的“丝路”指的是“一带一路”经济政策,其中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深入学习“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特色,从而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层内含。主题中的“创想”是創意想象的意思,希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依据不同国家的特色,创意设计或制作出更多的创意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便会主动出击,查找与“一带一路”政策相关的资料,在设计自己作品的同时,了解了相关的国家新政。
2.古今科技融合
近300年科技发展的速度迅猛,但是追溯科技发展的本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火的使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人眼里的科技跟我们现代的科技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虽然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科学精神却贯穿始终。为了让科学精神继续传承,我们可以将活动的主题与古代科技相融合。
2016年的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活动主题为“创意辘轳”的设计与制作。辘轳作为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产物,是古人用科技改变生活的代表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标志性的发明已经远离了城市生活。辘轳可以远离,但科学精神需要传承,所以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把古今科技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原始辘轳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技元素,使辘轳复活。
活动主题可以说是活动的名片,当活动参与者看到主题后,就愿意参与其中,愿意思考其中的细节。
四、校外活动的重要主线——活动特色环节设计
校外活动环节设计与校内课程教案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环节都有共存在的意义,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活动设计者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也许活动内容不同,也许参与活动人员不同,但是立德树人、学会知识、理解方法和收获成长的目标不会改变。
1.材料超市——自由材料选择环节
“材料超市”是2016年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环节,从其他科普动手做反思活动中而来。每次动手制作活动中,我们都为每队提供等量的材料,而制作过程中,学生不珍惜材料,造成材料浪费。通过材料超市的形式,各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按需而定,避免材料的浪费。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给材料赋予了价值,通过价值的提升,强制学生意识到材料的可贵,进而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不仅如此,在培养节约意识的同时,选择材料、降低成本成为了这个环节的重点。
2.公众展示——面向社会的展示环节
科普活动既然是为学生搭建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就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条件展示。在2017年的朝阳区生物模型设计展评活动中,我们将活动场地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方面活动主题与场馆主题密切融合,现场活动既能展示自我,又是一次在非正式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作为一家开放性的科普场馆,参观人群络绎不绝,过程中学生与参观者展示、交流、互动,这种环境为学生作品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3.大咖交流——与高端技术人才面对面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加,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校内知识精准,但时效性略慢;网络知识量大,但准确度存疑;专业技术大咖专业性强,但对话机会太少。几种方式的互补,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2017年的三维技术创意设计交流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学生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环节。当三维技术公司的专业技术员向学生介绍最先进的三维设计和打印技术时,仿佛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活动方案就是我们的教案,活动现场就是我们的课堂。”活动环节的巧妙构思决定着整个活动的成功。通过活动环节的创意设计,真正让活动设计者的教育理念落地。
五、活动效果的真实反映——多方位的效果检测
活动成功与否在于活动初期设定的目标是否准确达成。所以活动目标的设立应该与活动目标成对应关系,而且是多维度的检测。
1.量化分值
将每个活动环节进行指标量化,用最终的分值衡量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检测方法。在历年的朝阳区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中,我们将每个环节都进行量化评分,包括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用量、工具的操作、团队合作表现、作品运行效果等。将各项分值汇总、取平均后,作为本组同学的最终评价。这种检测方式常被用于制作类比赛当中,依靠分数决定最终奖次。
2.访谈与投票
被访谈和投票的对象往往是指参观展览或参与互动的公众,通过外界的反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予以检测。在生物模型设计展评活动中,我们对参观学生展览的部分社会公众进行了访谈,用他们的视角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予以点评,同时他们对优秀作品的投票也成为了我们为学生颁奖的重要依据。
3.自我反思
活动前长期准备,就为了当天的精彩绽放,绽放过后便不了了之.学生参与活动的自我反思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这也恰恰是唯一一个能让学生静心内化、总结提升的过程。
在三维创意设计交流活动中,学生精心准备了创意作品,在与专家、同学的交流之后,还要完成一份本次活动的学习反思。反思内容不一定长,但一定要精准总结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收获。
活动检测环节往往在现场活动环节之后,检测的目的一是促进活动提升,二是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内容的消化。因此活动检测是活动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育理念、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环节和活动检测组成了一项完整的校外科普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位教师不同的教育特点,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外科普活动。3项活动的举例实为抛砖引玉,期待广大校外科技教育工作者,设计出更多优秀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逸芸.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好家长,2017(50)
[2]何一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 (11)
[3]匡丽媛.浅谈基于STEAM思想的活动课程的设计.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19)
[4]周辉军.浅谈如何践行STEAM教育理论,实施科技场馆科普教育项目——以湖南省科技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蚂蚁总动员”为例.博物馆学文集,2017
[5]张燕,叶天萍.STEAM教育视野下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海教育,2018 (Z1)
点评
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或称为科技教育、科技传播与科技普及),是提升青少年乃至国民科学素养的3个主要途径,也是孕育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作者正是据此结合自身科普工作实践,聚焦校外科普活动设计,从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知识目标建设、活動特色环节设计和多方位的效果检测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归纳、研究和总结,该文章对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进一步规范开展科普活动,提升育人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引领示范作用。
如果作者能够把握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这2个概念的界定和区别,在论述时注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提供更多统计数据和案例为佐证,则可使本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更为突出。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