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火焰点亮人生
2019-08-15丹心
文 丹心
学会用火,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大自然中最难以驾驭的一种元素,火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火的使用,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一种艺术门类,对火的运用可谓“锱铢必较”,若以对“火候”的掌握来论,在艺术门类中恐无出其右者,这便是烙画。在河北的烙画界中,有一位不同凡响的人,他便是卢红涛先生。
《希望》卢红涛/作
说他特别,这里或许有些宿命论的成分。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将要成就大事之人,上天必定会先赐予他一份苦难,待到他克服了苦难,大事自然也就成了。在大学就读时的卢红涛,耳疾突然加重,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失去了听力,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可谓不是一场劫难。在卢红涛的记忆里,失聪使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他也因此遭遇了他人难以体会的苦难。就在失聪的苦难几乎断绝了他所有的生活道路时,烙画这一艺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一点星星之火,在他的生命中渐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他的前程。如同烧尽荒草开辟耕地一般,他在烙画艺术的殿堂里,烧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飞天》卢红涛/作
《嫦娥》卢红涛/作
烙画的载体多种多样,丝绢、纸张、皮革、木板,皆可用来绘制烙画。用小小的烙铁在画布上迅速点划而过,随着一缕青烟的飘散,画面上便出现了或深或浅的点、或细或粗的线,将这些点和线巧妙组合之后,一幅精美的作品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在点划过程中,对烙铁的运用全凭手上的功夫,作画之时,手臂快速穿梭,所作出的画如刺绣一般精细。与水墨画不同,烙画在笔法上没有水墨画泼墨如云的豪迈,只有蜻蜓点水般的秀美,画作成败,全在每一次点划的瞬息之间。烙得重了,可能毁了画布,烙得轻了,则烙痕模糊不可见。同大多数中国艺术一样,烙画也是一门手的艺术,所需的不仅是奇思妙想和审美情调,更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经验。卢红涛谈起作画,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经验。烙画的创作经验是在无数次的尝试之后才积累下来的,其间必定会经历不可胜数的失败。如同《卖油翁》中老翁所说的:“唯手熟尔。”烙画所要求的不仅是手熟,更要眼熟、心熟,要让创作的习惯刻在自己的记忆里、动作里。他说绘制烙画,不能求快,更不能急躁,一定要稳重。这种稳重,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由于烙画是以火为笔,初学之时,往往战战兢兢,不知如何下手。即便下手,也难免瞻前顾后,难以把握轻重。而如今,经过无数次练习之后的卢红涛,作画之前胸有成竹,作画之时驾轻就熟,点画之间自有分寸,可以说,烙画已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烙画是画,既然是画,就要遵循画的规则。画的规则,便是“似”,这是所有画作的追求。不论是形似还是神似,作画者所绘制的画作,要能让欣赏者从中找出与生活中的事物相似的部分。通过形似或神似的方式,让欣赏者在观赏画作的同时,将画面与现实生活相连,感受作画者蕴藏于画面之中的思想与情感。卢红涛,擅长画人物、动物,兼习风景,突出形似,注重对画作细节的描绘,他笔下的人物、动物,神形兼备,尤以惟妙惟肖的形象打动人心;他所绘的人像,尤以宁静与永恒为特征,这或许是失聪的他在寂静的世界里寻找到的一种特别的美感。
《雪思》卢红涛/作
《牦牛》卢红涛/作
卢红涛熬过了苦难,经受了磨炼,在烙画这条大道上,大步向前。为了引导更多同他一样身残志坚的人走向人生新的辉煌,他积极地参与残联活动,组织培训讲座,将烙画这种引导他的艺术,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找到新的光明。
卢红涛
出生于1983年6月,河北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针刺绣”传承人,无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曾参加2014年河北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2017年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工艺精品博览会,获2018年第五十三届“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以及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配套活动第四届烙画展优秀奖,作品被第四届烙画展览交易组委会收藏,发表于《烙印》丛书。曾参加中工美学会举办的“乡土杯”、厦门“百花杯”大师展,获得2018年12月首届“小香山杯”当代烙画葫芦精品展银奖、天津京东民间艺术展银奖。曾参加第七届河北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人气评选荣获二等奖,并参加《中国梦·烙画情》烙画艺术与文化产业展览,作品发表于《中国烙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