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的介绍Δ

2019-08-15孙铭贾敏如王张邝婷婷张艺曾勇

中国药房 2019年15期
关键词:续表药典药材

孙铭,贾敏如,王张,邝婷婷,张艺,曾勇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印度传统医药研究所,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 611137)

印度的传统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阿输吠陀、Ayurveda)、瑜伽(Yoga)、尤纳尼(Unani)、锡达(Siddha)、自然疗法(Naturopathy)、顺势疗法(Homoeopathy)等。其中,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南亚诸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1]。印度政府(1990-2008年)出版的《印度阿育吠陀药典》(The Ayurvedic Pharmacopoeia of India)[2]共分两部,第一部7卷,收载单味药540味;第二部2卷,收载成方制剂101个。第一部中单味药记载的体例有药名(梵语名)、其后附有英文的药用部位、药材来源(药材拉丁学名、分布、海拔、采收加工方式)、药材别名(用15种语言表达,有些缺少几种语言)、药材的显微描述、药材的鉴定、含量测定、成分、特性和作用、主要的成方制剂、治疗用途、剂量等。

前期,本团队已发表过《<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药物与中国相应传统药物的比较》的系列文章(上[3]、下[4]、续[5]、续三[6])。4篇文章重点介绍了三部分内容:第一,该药典编写内容的体例和特点,以及第一部7卷的单味药概况、编写要求及特点分析;第二,对前5卷单味药与我国有分布和药用的相应传统药物进行主治(疗效)项的比较,同时指出这些药物在我国的分布地域;第三,介绍了第Ⅵ卷(合计101味单味药)中的58味单味药和第Ⅶ卷(合计21味单味药)中的15味单味药情况。上述4篇文章总共介绍了全部7卷的371味单味药,且均为在我国“有分布且有药用”和“虽无分布但有药用”者,而剩余的169味单味药,其绝大多数在我国没有药用记载,但在印度阿育吠陀中应用广泛,其情况尚未在我国公开介绍过。分析研究剩余169味单味药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了解《印度阿育吠陀药典》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可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中药材贸易和新药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单味药分布的卷次

本文涉及的169味单味药在《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分布的卷次信息详见表1。

表1 169味单味药在《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分布的卷次信息Tab 1 Volume information of 169 single-flavored drugs in The Ayurvedic Pharmacopoeia of Indian

1.2 数据挖掘

本文挖掘《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本团队已发表的前4篇文章未收录和分析的169味单味药,制作169味单味药的信息介绍表,涉及梵语药名、植物学名(科名)、中文药名、药用部位、在阿育吠陀中的治疗用途、在印度的分布情况、在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或栽培(引种)及治疗病种。采用Excel简单统计分析单味药的分布情况、科名特点、药用部位、主治特点等信息(但还有14味单味药的梵文药名未能翻译出中文药名)。

对比前4篇文章,本文添加了梵语药名的异名。各药在阿育吠陀中的治疗用途是根据《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英文注释进行汉译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或栽培(引种)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治疗病种是结合《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7]进行汉译的。

2 结果与分析

2.1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情况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基本信息详见表2(表中未能翻译出的梵语病名以梵文展示)。

2.2 药材分布情况

2.2.1 在印度的分布情况 在169味单味药中,有30味药(占比17.75%)在印度各地均有分布,分别是木橘、孟加拉榕、印度充菝葜、阿江榄仁树、药西瓜、加丹巴团花、刺水蓑衣、多茎旋花、块茎葛、痒疹黎豆、印度红瓜、印缅榆、粉芭蕉、海椰子、马铃马钱、三裂菜豆、小花蓝堇、爪哇天门冬、漂浮菱、总苞刺痒藤、美丽银背藤、卡里玉蕊、绵毛白花苋、鲁沙香茅、镰状五蕊寄生、青皮刺、腋生热带龙胆、安邦鞘蕊花、雪大戟、椑柿;有116味单味药(占比68.64%)在印度有分布(含引种或载培)和药用,如木橘、孟加拉榕、印度充菝葜等;有51味单味药(占比30.18%)仅在印度有分布,即印度充菝葜、阿江榄仁树、加丹巴团花、刺水蓑衣、多茎旋花、痒疹黎豆、印度红瓜、马铃马钱、三裂菜豆、爪哇天门冬、总苞刺痒藤、绵毛白花苋、镰状五蕊寄生、雪大戟、头状绣球防风、异叶乌头、珠光梅衣、韦布冷杉、锡兰鸭嘴花、灰绿叶当归、乌奥根豆、鞘亮蛇床、具芒小檗、阔叶榆绿木、胡克多榔菊、帕翁葵、网状细腺萝藦、具苞马兜铃、印度马兜铃、囊状紫檀、孟加拉甘蔗、木核枣、印度乌木、印度瓦特香、思韦茨省藤、马拉巴广防风、坚扁担杆、印度省藤、齿叶乳香树、地生珊瑚果、芒果姜、披针阔苞菊、兰桑山檨子、胶栀子、糙苏大青、瓜叶菊牧豆树、香羽叶楸、印度紫荆木、聚花榕、阿诺榕、中亚秦艽[9];在印度有使用但没有分布的单味药有10味(占比0.06%),分别为库洛胡黄连、芳香白珠、蒜、长苞香蒲、莳萝、粘胶乳香树、南欧派利吞草、臭味阿魏、染色栎、酸叶下珠[10]。

表2《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信息表Tab 2 169 single-flavored drugs'information table in The Ayurvedic Pharmacopoeia of Indian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续表2Continued tab 2

2.2.2 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是种植和使用阿育吠陀单味药较多的几个省份。在我国有使用且有分布的药材有21味(占比12.43%),分别为小豆蔻、印度藨草、木橘、余甘子、蒿大戟、粉芭蕉、对叶榕、高樗、蒜、黄葵、大麦、长苞香蒲、无忧花、臭鸡矢藤、莳萝、美丽银背藤、林投、荜澄茄、漂浮菱、娑罗双树、水蒜芥。在我国没有使用但有分布的药材有10味(占比5.92%),分别为多刺山黄皮、珠子草、纽子花、青皮刺、印度铁苋菜、吉粟草、沙梨木、鲁沙香茅、大果藤黄、芳香白珠。在我国有使用但没有分布的药材只有1味(占比0.01%),即库洛胡黄连。

在上述我国有使用或分布的32味单味药(占比18.93%)中,有5味(占比0.03%)在印度没有分布,即库洛胡黄连、芳香白珠、蒜、长苞香蒲、莳萝。

2.2.3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分布情况 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是种植和使用阿育吠陀单味药较多的几个国家。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分布的药材有62味(占比0.37%),其中有5味单味药(占比0.03%)在印度和我国均没有分布,即粘胶乳香树、南欧派利吞草、臭味阿魏、染色栎、酸叶下珠。

2.3 科名分类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分布特点

2.3.1 科名分类统计 169味单味药的原植物,大多来源于大戟科、豆科、伞形科、菊科、茜草科、桑科、爵床科、禾本科、橄榄科、含羞草科、旋花科、葫芦科、唇形科、百合科、棕榈科和紫葳科等。

2.3.2 气候带分布特点 169味单味药中的药味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部分分布于寒温带地区、寒带地区。

2.4 药用部位特点

2.4.1 在印度的使用情况 阿育吠陀使用根及根茎类药材较多。根及根茎类药材71味,果实及种子类药材35味,全草类药材26味,树脂类药材8味,花类药材5味,茎木类药材4味,叶类药材3味,藻、菌、地衣类药材1味,植物药中其他类药材(虫瘿)1味。

2.4.2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使用情况 根及根茎类药材48味,果实及种子类药材44味,叶类药材38味,全草类药材24味,皮类药材20味,茎木类药材11味,花类药材6味,树脂类药材5味,藻、菌、地衣类药材1味。

2.5 主治特点

169味阿育吠陀单味药的主治共涉及20个系统的疾病。常见的疾病类别及频率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6.08%)、呼吸系统疾病(15.91%)、“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13.83%)、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1.9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血液疾病(6.33%)等。大部分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并且吃饭习惯于用手抓饭[8],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吃咖喱、生洋葱、喝生水,这种饮食习惯和行为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负担。

169味阿育吠陀单味药主治的特色疾病有体风素失衡引起的疾病、间歇热、黏液素失衡引起的疾病、三病素失衡引起的疾病[9]、Vātaśmarī等疾病。难治性疾病有肺痄、肺空洞、口渴、恶病质、静脉窦、藏毛窦、排尿困难、出血性疾病、痛风、风湿病、肥胖症、糖尿病、瘫痪、偏瘫、鬼病、秃头症、精神病、肿瘤等疾病。其中,治疗肿瘤的单味药有欧洲红豆杉和Synantherias sylvaticaSchott Gen.Aocja Syn.和Amorphallus sylvaticus(Roxb.) Kunth.(Fam.Araceae)。主治的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主治的分类统计Tab 3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functions of drug

3 讨论

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唐为盛,且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南北朝以后,阿育吠陀开始对中医学产生影响,如佛学讲究“四大学说”,即地、水、火、风四大致病因素,被《千金方》(唐·孙思邈)收载。《天竺经论眼》中的金针拔障术促进了中医眼科的发展。中医学也曾随着僧侣往来而传入印度。据《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义净曾向印度人介绍脉学、针灸学、本草学等,中国向印度输出人参、茯苓、附子等‘神州上药'”[10]。阿育吠陀对藏医学和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以《八支心要本集》[11]的影响尤巨。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八支心要本集》就被译成藏文《八支精要》。随着藏蒙医学的交流,公元17世纪又被译成蒙文《医经八支》,其后还有《医经八支自注》《医经八支释义月光明经》等注释类著作亦被翻译为藏、蒙文[12]。

本文挖掘了《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的主治特点和分布情况,有利于拓展新药源和新的适应证。在169味单味药中,有17.75%的药味在印度各地都有分布,我国有分布和使用的药味占12.43%,我国医学工作者可以挖掘这些药味在我国没有应用的主治,增加新的治疗病种,如在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我国有分布但无使用的药味占5.92%,研究其主治可开发新的疾病治疗药物,并且还可以免去进口入关手续办理的麻烦。

在《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多数药味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因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使用的单味药也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于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的主要有无忧花、余甘子、小豆蔻、粉芭蕉、对叶蓉、高樗、蒜、大麦等,研究这些药味在印度的主要治疗病种,可为我国拓展新药源和新用途提供参考。挖掘我国没有分布的药味,可在我国广泛引种、栽培,如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亚热带地区引种的辣木和印楝等品种,已颇具规模。

猜你喜欢

续表药典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Analysis of hub genes in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by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Landslid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Genetic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穿山甲药典除名
Novel analgesic targets and corresponding analgesic leading compounds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Estimation of the Ballistic Effectiveness of 3,4- and 3,5-Dinitro-1-(trinitromethyl)-1H-Pyrazoles as Oxidizers for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