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15李艳芬
■文/李艳芬
在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儿科护理所面对的患者年龄较小,还不能够清晰表述自己的伤痛情况,再加上面对着并不熟悉的医疗人员,进行着并不了解的医疗操作,孩童患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躁、不服从医疗人员救治的情况。所以,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和儿童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排斥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必学课题。通过研究发现,将肢体语言应用于儿科医疗中,可以取得较好的医疗成效。
一、心理态度很重要
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无论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的心态都相当重要。尤其是患者年纪较小,很多问题上都不足够独立自主进行面对,更多时候都需要依赖家长,家长的心理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患者的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治疗之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方面的说明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了解过少而造成的焦虑恐慌,同时还普及了相关的理疗护理知识,促进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加深了其对于患者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及恢复。关于患者护理的具体方法以及操作方面,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地普及到患者家属中间,并做到事无巨细,让患者尽可能地对其了解。
二、有效的沟通交流
医护人员若想在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达到有成效的语言沟通交流,就一定要将心比心,尽可能感受患者的真实感受,这样才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和身体健康程度,然后与患者进行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方面的沟通交流。在进行肢体动作或是面部表情的沟通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医护人员所表达的含义,充分理解医护人员所想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在患者进行医疗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心沟通,在患者表露恐惧害怕的心理时,要注意运用语言或是动作表情进行鼓励安慰,尽可能避免患者不配合医疗护理的情况发生,扰乱医护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尽可能减少患者由于心理问题干扰正常治疗情况的发生。首先,医护人员自身要对患者心理问题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为进一步的护理工作提供帮助。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做到微笑服务,以热情大方的态度进行护理操作。儿童患者由于年纪较小,对于太多的事物都处于认知的新鲜阶段,且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在治疗开始之前,可以先帮助其增加对治疗过程的认知,让其先对治疗过程进行熟悉,并细心解答其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点,并具体示范如何操作,以减少其对于治疗过程的恐惧感,尽可能使其放松下来。
四、注重自身形象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自身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患者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才可以使其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并安心治疗。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也能使得患儿及家属更加愿意与之接触、加强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会与儿童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身高差距,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蹲下来与儿童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减小儿童患者的抵触心理。对于积极配合的儿童患者,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夸奖。对于出现抵触心理的不安的儿童患者,要及时加以安抚。在查房过程中,可以多增加一些肢体接触,抚摸患儿额头和脸颊,以减少患儿的害怕不安。若患儿必须进行深入的护理操作,并能预知会出现不适时,要提前进行心理安慰,并给予鼓励安慰。
根据上文可得,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童患者的抵触、焦躁、不安等心理,并使得儿童患者更加积极安心地面对护理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