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9-08-15余艳锋付江凡周海波

中国稻米 2019年4期
关键词:早稻江西省江西

余艳锋 付江凡周海波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南昌330200;第一作者:fionayu6@126.com;*通讯作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已转化为结构性矛盾。江西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我国南方主要的商品粮产地,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几年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唯有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粮食产能,提升产业效益,振兴产业发展,才能更好的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1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 粮食总产持续高位

从表1可见,近10年,江西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自2013年以来,江西粮食总产持续保持在2 100.0万t左右,处于历史高位。

表1 2008―2017年江西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

1.2 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加快

从表2可见,江西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30.0万hm2;早稻种植面积2013年后逐年减少,且缩减速率越来越快;中稻及一季晚稻种植面积呈明显上升态势;双季晚稻种植面积在近几年与早稻类似呈下降趋势。此外,据江西省农业厅农作物播种意向调查显示,2018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预计为326.8万hm2,同比2017年下降1.6%。其中,早稻预计128.2万hm2,同比下降4.9%;中稻及一季晚稻预计47.2万hm2,同比上升7.6%;双季晚稻预计146.2万hm2,同比下降3.1%。由此可见,江西水稻“双改单”趋势明显。

1.3 耕地流转稳中有降

2014年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江西依托农经机构(农经局、农经站)建成11个市级流转服务中心,102个县级流转服务中心,1 454个乡级流转服务中心。截止2016年底江西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76.7万hm2,流转率为36.2%,部分县市农村土地流转率高达50.0%以上。然而,在土地流转不断加速的同时,调研发现粮食主产区受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政策的影响,粮农种粮积极性下降,存在“退租”现象,土地流转率和土地流转价格小幅下滑。

1.4 成本收益率分化明显

从表3~表5可以看出,江西早、中、晚稻生产成本和收益基本保持稳中略升趋势,但从成本收益率来看,中稻成本收益率最高,晚稻其次,早稻最低。尤其是2016年受气候和病虫害影响,江西早稻减产,其成本收益率再次滑落低谷。2018年上半年,笔者所在课题组前往江西多地调研粮农早稻成本收益情况时发现,在种植成本年年攀升的背景下,早稻干谷售价(110元/50 kg)却比 2017年(120元/50 kg)下降,多数粮农反馈2018年早稻成本收益持平甚至亏损。因此,随着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取消、优质优价的背景下,中晚稻将成为水稻种植的主流。

表2 2010―2017年江西省水稻种植规模

表3 2010―2017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成本情况 (元/667m2)

表4 2010―2017年江西省水稻生产产值情况 (元/667m2)

表5 2010―2017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成本收益率 (%)

表6 2010―2016年水稻机械化作业面积统计结果(万hm2)

1.5 农业机械化程度快速提升

自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江西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以来,江西省农业机械化获得了跳跃式发展。截至2018年5月中旬,江西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0.91万台,增幅位居全国第一;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40.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1]。从表6可以看出,江西省水稻种植机耕率稳定提升,2016年整地已基本实现全面机械化,机耕率年增长2.2个百分点;2016年机收率达99.0%,年增长5.2个百分点;机械种植面积在2013年有小幅回落后呈稳定增长趋势。

1.6 “快收快销”交易活跃

2014年我国开始停止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至2018年早、中晚籼稻和粳稻的国家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为每50 kg 120元、126元和130元。基于此,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发现,江西省水稻购销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受国有粮库布点、开仓收购期限、收购标准、路途远近、排队时间、自身仓储有限等多方影响,稻谷以卖给下乡收购的贩子和社会加工企业为主,部分为订单农业,农户机械化收割稻谷,直接卖湿谷已成普遍现象。农户无储粮意愿,“快收快销”市场交易活跃,不存在卖难问题。

表7 2017年江西某县水稻成本收益调查结果

2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的难点

2.1 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差距拉大,供需结构矛盾凸显

一是江西粮食总成本和总收益基本保持递增趋势,水稻生产成本刚性增长,而收益因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调整受到很大影响。据2018年7月课题组针对部分种粮大户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早稻(干谷)单产450 kg/667m2,售价113元/50 kg,剔除成本817元/667m2,2018年早稻收益为 200元/667 m2;2017年早稻(干谷)单产400 kg/667 m2,售价为125元/50 kg,剔除成本650元/667m2,2017年收益350元/667 m2。由此看出,2018年早稻收益相比2017年减少了150元/667 m2。从表7看出,江西某县普通农户2017年早稻纯收益仅为286元/667 m2。反推,按照2018年江西早稻单产提高到450 kg/667 m2,售价2.20元/kg,即使在生产成本保持不变情况下,早稻纯收益也仅为231元/667 m2。然而,现实中生产成本刚性递增,产值递减,种粮收益年度差距拉大,粮农种粮积极性受挫。多数粮农表示将弃种或改种其他作物。

二是江西水稻种植品种多为籼稻、粳稻偏少,品种结构单一。调查样本中只有10%的水稻种植大户同时种植籼稻、粳稻,且粳稻种植面积仅为20.0%左右。但从市场销售情况反馈,消费者更多选择粳米。而截止2017年江西粳稻种植面积仅5.4万hm2[2],相比全省近333.4万hm2的水稻种植面积而言,占比极低,江西水稻种植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符。

三是长期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下,粮农种粮往往唯产量和成本为第一决定因素,导致农户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优质稻种植比例严重下降以及稻谷供给质量降低。

2.2 大田生态环境堪忧,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有待推进

一是在粮农长期“重量轻质”的意识下,粮食生产中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以获取高产出,而需投入较多劳动力的红花草、有机肥等生产资料投入较少。过量的农药、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耕地地力不足、耕作层变浅,使农田面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3-4]。

二是工业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区域性威胁。江西大部分工业远离耕地,但受历史因素影响,工业企业乱排乱放造成的农田土壤污染仍威胁着粮食安全。在调研中发现,某粮农耕作的农田周边多年前有一家蓄电池厂,虽已拆迁,但原厂址周边区域的农作物重金属仍超标,大米被拒收,给粮农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是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研究工作未得到有效推进。由于耕地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强、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基层政府和民众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加之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此外,针对江西省各区域污染特征方面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严重滞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能够大规模应用和商业化推广的熟化技术稀缺。

2.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耕地利用结构不利于粮食生产

一是长期执行的土地经营制度,导致江西农业经营主体散小,耕地碎片化严重。尤其是在农村老龄化、高龄化的人口压力下,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土地流转的短期行为普遍,种植大户基本一年一签,过度压榨耕地资源[5]。这些导致江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困难。尽管江西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仓促,形式大于实效,新建基础设施实用性和持久性有待考证,且从江西所具有的特殊山区丘陵地形地貌来看,要实现全部耕地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难度系数高。

二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土地流转率加快。近几年江西耕地流转费基本在400元/667 m2,部分区域一级耕地甚至达到600~800元/667 m2。由于种粮效益低下,加之流转费居高不下,多数流转土地用于非粮种植,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2.4 水稻研发技术有待提高,科技发展不均衡

一是水稻研发技术仍存在诸多难点。江西直播稻在实际生产中存在采用长生育期优质常规稻、出苗不整齐、后期易倒伏、肥料利用率不高等技术难题。目前筛选出来的再生能力强的可适用再生稻品种少,未能形成标准化再生稻技术规程,生产中机收、防病等关键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高效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共生共养技术仍存在漏洞。

二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尚有瓶颈。历经多年发展,目前江西双季稻机插率仍仅为13.0%,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双季稻机插过程中存在如机插均匀度差、氮肥利用率不高等技术难题。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仍不能满足杂交稻和超级稻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2.5 江西粮食陷入“托市困局”,市场竞争力不足

一是私营粮企自有收购资金不足,且企业自身贷款融资难度较高,多数为商业贷款,贷款利息高,导致私营企业大多只能收购自身资金承受能力内的稻谷存量,边加工边收购,而一旦过了收购集中期,粮农无粮可售,企业只能通过轮拍或更高价从其他渠道获得。此外,2018年上半年国家储备粮轮换过快、过多,流入市场的原粮激增,严重冲击着粮食市场,企业自身存粮销售更加困难。

二是大米品质缺乏品牌竞争力。近年来越南等低价进口米大量涌入粤、闽市场,赣米难以进入传统销区,反而传统销区大米逆向流入江西产区,造成产销区倒挂。传统销区正逐步丧失,原有的江西大米加工企业1/3运转正常、1/3倒闭、1/3勉强维持。生存下来的粮食加工企业大米外调量也大幅减少,转为内销为主,且中高端大米少,市场竞争力低。

3 建议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应以“质量兴粮、绿色助粮、品牌强粮”理念为引领,立足“提产能、调结构、促加工”,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3.1 重质量,提产能

一是完成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扩大轮作休耕面积,实现“藏粮于地”。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的同时,狠抓农田质量的提高,加强农田基本连片整治,完成好年度高标准农田指标任务,以保证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结合2018年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扩大稻油轮作休耕试点,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二是注意耕地面源污染的防治和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尽快修订和完善江西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实施土壤质量动态监控,严控污染物流入耕地,从外部环境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要熟化推广已有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的适用技术,严管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施用有机肥,构建“植物-土壤-环境”循环立体生态模式。

三是积极示范推广粮食绿色高效技术。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的通知》,充分利用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国家级、省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体系项目或水稻科研项目建设,紧扣江西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稻米产业工程,鼓励农技专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的技术专长,深入到各县市开展优质稻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的协同推广,推广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优质稻绿色抗倒栽培技术等重大技术,积极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型高效水稻种植模式,形成地方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均衡发展。

四是构建江西省水稻丰产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选型或研发配套的秸秆还田、种植、施肥、灌溉、植保等先进机具与农艺技术,加大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多元化的播栽机械研发力度,加强本土化水稻机械化(超)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五是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生产智能监测服务平台和病虫害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对作物生育进程、生长环境、土壤肥力、苗情、墒情、灾情、病虫等信息进行定点监测、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因时、因地、因苗指导作物生产。

3.2 多模式,调结构

一是从农田自身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推广“三控”施肥技术。深入实施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7],推出绿色投入品,扩大绿色防控覆盖面,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推广水稻控肥、控苗、控病虫的“三控”施肥技术,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抓好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实现高效生产模式。重点集成双季双抛、双季机插、双季直播等高产高效技术;组装“双季稻+油菜(绿肥)”“一季稻+再生稻+油菜(绿肥)”“早籼晚粳”“一季中粳+油菜/绿肥”等高产高效模式,选育优质早稻和早稻直播专用品种,压籼扩粳,压常规稻、扩优质稻,加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如甬优1538、春优84等。对劳力不足的双季稻区,可适当种植部分再生稻调配生产季节,提高二茬稻谷质量。

三是发展优势品种,优化产业布局。继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依据地区资源禀赋重点建设“四个产业园”,即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园、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园、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园、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园,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等三大优势品种。

四是推广“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稻鸭、稻蛙、稻鱼、稻虾等绿色生态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构建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

3.3 重品牌,促加工

一是重视加工研发,推进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加工企业贷款贴息、订单奖励和宣传推广等关键环节,鼓励支持企业改造升级,提升粮食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控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倒逼落后加工产能退出。结合江西省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鼓励粮食型龙头企业加大加工研发投入,开展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的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大力推动米胚、米糠、碎米、淀粉糖、油脂精练和稻壳发电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粮食主产省向粮食产业经济强省的转变。

二是强力注入稻作文化,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共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品牌整合路径,尤其要抓好已通过审定的7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商标资源,同时大力推进以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利益分享,培育和创建一批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食品牌,逐步解决江西省粮食品牌“杂小弱”的局面。品牌打造中强化绿色生态稻作文化的注入,使稻米具有生命力和精神力,使受众食“赣米”有所感、有所悟。

三是树立“大农业”观念,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与稻米相关的休闲农业、观赏休闲旅游业、电商业、商贸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绿色餐饮业等,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与稻米生产相交叉的新型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的补贴扶持。落实“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扩大贷款力度,给予企业享受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优惠,解决粮食经营主体金融信贷需求。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对区域品牌加工企业与种粮经营主体签订的优质稻收购订单给予专项补助,建设一批产业融合紧、种植效益好的优质大米基地。

猜你喜欢

早稻江西省江西
模拟成真
早稻迎丰收
江西银行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考了个大的
我爱江西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