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任务
2019-08-15辉栾昉叶新太
杨 辉栾 昉叶新太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一项硬任务,要求我们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而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核心是标准和标准化生产,为此,笔者就推进农业标准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充分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传承发展农业文明的需要。众所周知,标准化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过程。而标准,是人们长期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简单地说,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标准和标准化虽然在近现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他们并不是新生事物。考古和历史文献证明,标准化是伴随着人类进化史和社会进步史逐步走向成熟的。远古时代的北京猿人使用大小差不多的尖状石器,体现了标准化思想的萌芽。战国时期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标准化思想,一直推动着古代标准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划时代意义的标准化行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中,有大面积保留着历史原貌的垄作麦田,说明那个时代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践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齐民要术》,其实就是最早的一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文献中有关标准化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完全可以说,农业标准化是中华先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更是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要传承创新发展好农业文明,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提升农业产业素质,促进和保持农村产业兴旺,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能。一般说来,能够持续提供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并稳定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产业才算是高素质产业。所以,要提升农业产业素质,就必须立足发掘发挥资源优势,顺应对农产品“优质、多样、个性”的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通过品牌、品牌化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和放心的“土字号”“乡字号”等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获得市场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这里,标准和标准化是基础。尤其是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备受人们关注,基层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产品,能不能达到消费者的要求,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要靠质量标准来说话。也就说,生产者能够说清楚自己执行了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让消费者明白自己购买的产品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遵从社会认可的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监测检验,才能保证产品有销路,产业能兴旺、可持续,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能。
准确把握推进农业标准化的任务
制定完善地方特色农业标准是重点。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制定成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并使这些标准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生产出质优、量足的农产品供应市场服务,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友好。自1999年国家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以来,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构建完成,内容涵盖了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检测检验方法、包装标识、储存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但标准总量、覆盖面和覆盖率还十分有限,如产品标准中以通用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类标准居多,针对特色产品、乡土品牌的标准缺失,一些新兴种植模式的标准空白。为了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求,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决定改革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其中,政府主导标准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4类,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2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为此,地方各级农技部门要紧密联合农业科研院校,围绕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四优四化”,强化试验示范和经验总结,按照“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原则,加快制修订推荐性地方标准,力争尽早形成完善的地方标准体系,实现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管理有章可循,产品质量控制有标可依,产品信息追溯有据可查,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兴旺保驾护航。
提升基层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是核心。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核心是提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对于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最终要求是,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要严格执行标准,无标准的要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自己的企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真正做到标准化生产经营。当前,首先要让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认识到,只有实施标准化生产才能“种(养)得好”实现“卖得好”,要尽早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简单思维模式,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粗放型种植、养殖的传统观念,树立“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的现代农业新理念。其次,在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和适应性差,尤其是地方特色标准缺乏和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能力普遍偏弱的情况下,各地要充分发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大家申请使用“三品一标”等质量品牌标志,这是被实践证明的较为成熟的标准化途径。因为,“三品一标”都从产地环境保护、生产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等方面规定了各自的标准和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并且有一套成熟的实施办法。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通过申请“三品一标”,必须按照其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并落实生产技术规程(企业标准),能够较为容易地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
总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能够让河南农业更加出彩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