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裂谷作证
2019-08-15贺明辉
◎贺明辉
己衣人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2018年1月8日。这天,还沉浸在新年喜庆气氛中的武定县己衣镇接到了楚雄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批复:同意己衣镇退出贫困乡镇。这激动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经过7年的攻坚鏖战,己衣终于撕去了历史上挥之不去的贫困标签,在楚雄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武定县率先实现了整镇脱贫摘帽。
1
己衣镇位于武定县北部,地处川滇两省三县交界的金沙江畔,是古川滇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北与四川省会理县隔江相望,东与禄劝县汤郎乡山水相连,距县城122公里,是一个集 “民族、宗教、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山区农业镇。境内有汉、彝、傈僳、傣、苗等6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2%。全镇辖9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4573户,总人口15751人。之前,通过多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后,全镇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75户8287人。
六个 “之最”构成了大美己衣的经络:大自然的恩赐,全镇囊括武定县两个海拔之最,武定海拔最高点在己衣乡白龙会主峰,2956米;最低海拔在己衣境内金沙江边的新民大沙,862米。高低相差2094米,民谚 “山头飘白雪、山腰开桃花、山脚收庄稼”,立体气候十分明显。
己衣大裂谷地处滇、川两省武定、禄劝、会理三县交界的金沙江畔,南北绵延22公里,两岸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令人赞叹不已。大裂谷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仅6米。亿万年前,一块巨石轰然堕落卡在两岸绝壁间,便成了天生桥。两岸有侏罗纪时代恐龙遗迹和数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唐宋至民国修建的悬崖栈道,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的红军树等等。被誉为“滇中第一大裂谷”。
1978年5月26日上午12时55分,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座实施定向爆破筑坝而成的水库——武定县己衣水库定向爆破成功。武定人民用苏联快速筑坝的先进施工技术,在地势险恶的 “滇中第一大裂谷”上以定向爆破筑坝的方式奇迹般地建造了一座拦河大坝,筑坝83米,被称为 “彝州第一坝”。在中央、省、州各级的关怀和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多的除险加固工程使这座 “闲置”了三十年的病险水库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发挥了效益,成功地打造了 “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为令人瞩目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世纪性工程之一。这个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己衣乡 “头枕大梁河,脚踩金沙江”还喊渴的被动局面,卓有成效地突破了己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微观上看,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热区作物的开发;从宏观上看,它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使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之水常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己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成是一曲人与大自然和谐对话的凯歌。
而这个工程也是云南省第一个用“代建制”建设模式建设的一项试点工程。这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其过程真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最值得骄傲的是,己衣大裂谷被评为“云南省首批20个最佳观景点”之一。
然而,曾几何时,己衣也是武定“边远”“贫穷”“闭塞”的代名词,被揶揄为“武定的宁古塔”。
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宁古塔不是塔,它是清宫剧里流放罪臣的地方。流放宁古塔是皇帝生气时的口头禅,也是大臣们噩梦的开始。它始于秦汉,流行于清代。在《大清律》中,流刑被细节化、规范化,流放宁古塔,等于被判无期徒刑,虽轻于死刑,却让人生不如死。
上世纪80年代,己衣中小学校被当作激励城区教师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 “警示之地”。县教育部门别出心裁,不惜血本分批次把城区学校的教职工拉进边远山区去接受 “警示教育”,现场进行 “忆苦思甜”。而且直言不讳:若在城区不好好干,接下来就要充军发配到此。机关干部被提拔调入,也会被认为是“惨遭提拔。”
关于己衣的前世今生,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有大裂谷作证。
2
己衣的美丽转身与蝶变与一群人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写己衣不能省去这个段落。
他们就是己衣镇 (原来己衣乡)党委、政府一班子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到己衣乡工作的干部,在别人看来,属于 “惨遭提拔”的范畴,是 “米箩跳进了糠箩”。然而,他们不以为然。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他们愿尽自己的力量把己衣这张图画好。
于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们扎根于此,坚守初心,用担当和执着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 “末梢”蝶变为“前沿”,使全镇贫困发生率由54.46%降至1.3%,以整个镇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优秀答卷兑现了自己 “己衣不脱贫,我们不回县城”的庄严承诺。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己衣的贫困程度与大裂谷一样渊深。2002年,全乡还有400余户,1900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全乡总人口的12%。全乡地方财政收入70万元,支出305万元,赤字235万元,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粮食总产量6000吨,人均产粮3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九五”期间,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己衣乡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乡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干旱缺水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面大,农村经济处于半自给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高海拔地区以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中海拔地区以烟草种植,低热河谷地区以热区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三大天然产业带。己衣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神奇险峻的己衣大裂谷、风景秀丽的己衣水库、五股水奇观、金沙江风光、天然温泉热水塘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彝族、傈僳族、傣族风情为一体,是开展探险、漂流、康体、热区农业观光、自助旅游之佳境。
面对己衣边远、闭塞、山区、贫困的乡情,镇党委政府把 “铺路子”、“抓票子”、“盖房子”“让己衣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初心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精准提出了 “一极二镇三区四基地”的经济发展思路,即:用5至10年时间,打造武定经济北部增长极,建设彝州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重镇,创建热区经济作物种植示范区、金沙江脆弱生态恢复示范区、红色革命老区,建设烟草、芒果、核桃、青花椒四大种植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战略,以 “苦熬不如苦干”的己衣精神,使一项项基础项目和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镇上下呈现出发展提速、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3
铺路子,“组组通”硬化幸福路。己衣交通的巨变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时刻,让人不禁想起关于己衣交通的心酸史。
“天生桥”除了供人旅游观光外,还肩负着己衣乡本冷等、汤德古等村落“世外通道”的神圣使命。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桥那边的村民过来己衣赶集,常常有人和骡马坠入这万丈深渊。曾有不幸者的家人悬赏800元钱,以期能找到坠亡者的尸首。有胆大者腰缠绳索往下探寻,但都因深不可测无功而返。村民种的水果、粮食和烤烟等经济作物因拉不出去而蒙受损坏贬值的事件常常发生。行路难成为制约己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面对最突出的短板 ‘最后一公里’群众出行不畅。镇党委政府找准贫困命脉,果断决策,下定决心打一场硬仗。
从2016年起,己衣镇以争取项目为抓手,在实施了投资2000万元的整乡推进项目、8500万元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配合县交运局实施了投资2558万元的己衣至禄劝汤郎县际联网路建设。全镇实现了9个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20户以上村民小组95%通水泥路,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昔日村民眼中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 “裂谷秘境”旅游胜地。“公路修到家门口,种植的烤烟和食用菌再也不愁卖!”通组硬化路的建设,让村民们喜上眉梢。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己衣及周边贫困群众约3万余人次,带动增收5.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100 余 万 亩,乡 村 旅 游 突 破137035 人次,自驾车33688辆,旅游总产值2744.14万元;新增农用车等8000余辆;沿线受益群众达30万人。
4
抓票子,培育产业促增收。依托整乡推进项目和发展生产脱贫资金等,合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14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业,生猪、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建设万亩烤烟、万亩芒果,万亩核桃。万亩青花椒四大基地。魔芋、玫瑰茄、水果花生、哈密瓜、黄果、长寿仁豌豆、韩国油辣等等特色农业种植遍地开花。引进云南金桑公司到己衣镇五曲沟村流转荒山种植构树1478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构树种植示范基地。
一个理念形成党委政府的共识:短期能脱贫,长期不返贫。己衣镇打出实招:
探索 “6条路子”,确保收入稳定,即:发展多样性产业脱贫之路、倡导外出务工脱贫之路、鼓励自主创业脱贫之路、执行惠农补贴脱贫之路、贯彻生态补偿脱贫之路、坚持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之路。开出 “9个方子”,确保对症下药,即:夯实基础助攻拔穷根、土地开发助攻拔穷根、引进企业助攻拔穷根、入股分红助攻拔穷根、电站移民助攻拔穷根、金融贷款助攻拔穷根、宽带网络助攻拔穷根、发展教育助攻拔穷根、卫生健民助攻拔穷根。制定 “8把尺子”,确保有人帮扶,即:健全党委政府主导机制、健全干部联动机制、健全群众主体机制、健全致富带头机制、健全责任倒逼机制、健全督查问效机制、健全档案规范机制、健全责任约束机制。“12698”已衣扶贫工作法、“一规范三上墙五入户”等创新做法被全县推广。
5
盖房子。易地搬迁搬出了新生活。一边是峡谷,一边是绝壁。进出村寨,唯有一条崎岖的绝壁 “天路”。己衣镇罗能村委会万纳村,是一个 “挂”在悬崖上的村子。土地破碎,山石横生,而且是地质灾害频发点、峭壁落石不断。守着这一方水土的47户154名村民以农牧业为生,世代贫苦。该村生态环境恶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之贫困户住房建设年代久远,房屋低矮破旧,危房数量大,安全住房得不到保障,难以摆脱贫困。为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必须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这对改变生存条件,稳保扶贫成果,促进社会稳定,提升人居环境。
己衣贫,很大程度上贫在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己衣的一些贫困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有专家断言很多区域“不适宜人类居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己衣镇党政班子的努力下,积极向上争取,对居住在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镇党委班子紧紧围绕 “搬得出”,不断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破题路径。一方面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统规联建的方式。迁出区不留一人一户,使迁出区域能够复垦,植树造林,迅速恢复生态植被。另一方面,用足政策保安居。脱贫攻坚战役中,易地搬迁332户1254人,新建扶贫安居房815户2864人,危房改造1115户。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乌东德电站移民政策的机遇,以建房子为切入点,全力提高住房安全度。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镇50%以上贫困户住上了小洋房。4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
己衣大裂谷作证。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一条宽广的集镇步行街已然建成,街边商店林立,白天熙熙攘攘,夜晚灯火辉煌。
天赐奇观的大裂谷,赢得如织游人惊叹。大裂谷畔己衣人民生活的天翻地覆,历史见证了她的苦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