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职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发展
2019-08-14孙田原
摘 要: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始终伴随着教学活动发生。其中,考试评价是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能够有效检测中职生在某个学习周期内所获得的学习成效,但是却由于教师利用不当出现了功利性教学行为。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及时改革考试评价的实施方式与过程,重新突出评价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促使中职语文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根据学情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标准、借助纵向的考试评价突出学生进步、借助横向的考试评价创设竞争氛围三个角度分析中职语文教师应如何改革考试评价。
关键词:新课改;考试评价;改革策略
说到考试,大多数中职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排斥、反感与厌恶。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教师都会用考试成绩批评中职生,让中职生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负面感受。归根究底,都是过分看重考试评价的人才筛选功能造成的。对此,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评价的改革建议,比如将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丰富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手段等等。但是,新课改并没有否定考试评价,而是认为考试评价依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还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同样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则要创新性地使用考试评价。
一、 根据学情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中职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渗透文化知识,而是从学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维度提出教学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评价也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以便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变化。中职生所考取的分数成绩是比较直观、具体的,如果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那么势必会让语文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焦虑。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便要根据学情差异与具体需要制定多元的评价标准,以免考试评价重新陷入“应试”局面。
一般来说,我会从85-100、60-85、60以下三个标准合理划分上语文考试评价等级,且直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展开评价。比如,如果一名中等考取了85分左右甚至更好的成绩,那么就说明这个学生在这一学习周期内的学习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收获。另外,我还会从基础理论知识、阅读、写作三个项目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各个板块内容的优、良、中、差四个标准分析中职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
二、 借助纵向的考试评价突出学生进步
纵向考试评价以一个学生在多次语文考试中的动态表现实施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展开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失败居多的学习经历让中职生变得敏感、脆弱,虽然极度渴望通过学习进步证明自己的成长,却也害怕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中职语文教师借助纵向考试评价突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发生的明显变化,那么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舞。因此,中职语文教師则要借助纵向的考试评价实现激励、鼓舞目的。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性格十分内向,不善与人交际,与我说话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十分慌张,对自己十分不自信。通过对比这个学生在历次语文考试中的具体成绩,我发现这个学生的成绩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虽然幅度较小,但是基本没有退步现象。于是,我便利用Excel软件制作了成绩折线图,显化了这个学生的语文进步。然后,我利用这个成绩图像表扬了这个学生,表达了我的喜悦与赞赏之意。这个学生虽然依然十分局促,但是也流露出了喜悦之情,显然是开始认可自己。之后,我希望这个学生勇敢地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便于其他学生学习借鉴,为提升其他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学习水平提供新的奋斗思路。
三、 借助横向的考试评价创设竞争氛围
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理论说明了生物衍生规律,而这一进化论放在现代社会中也十分合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不优秀的学生终将被优秀者打败,所以人们天生便存在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创设优良的竞争氛围,利用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可以使用横向考试评价,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赶超目标,让学生在差距刺激下产生积极奋斗的欲望。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直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但是却能通过考试前期的突击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个学生一直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不明白奋斗的意义。于是,我就为这个学生选择了一个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取得的平均成绩略高于本班学生,能够对本班学生产生刺激作用。同时,经过艰辛的学习,学生也能赶超竞争对手,所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考试评价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为了全面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鼓舞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等因素,灵活选择纵向或横向的考试评价,全面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静.浅论中职语文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构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7):102-103.
[2]张兰芳.关于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14-215.
作者简介:
孙田原,天津市,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