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综合安全教育训练馆的发展和现状

2019-08-14陈世华

城市与减灾 2019年4期
关键词:训练馆民防公共安全

陈世华

前言

随着社会各界对基础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安全教育也呈现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仿佛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建安全技能训练馆的热潮,安全实训基地、安全体验馆等这些名字一时间成了热词。各级应急管理、教育、红十字会、民防、妇儿和科技等部门纷纷开展“安全馆”“安全园”“安全基地”“安全体验馆”“安全教育基地”等的建设,甚至各种社会资本也参与其中,因此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安全培训实体设施,各类单项科普场所、安全社区体验站点、学校的安全教室等,更是乱花更欲迷人眼。但什么才是真真的安全技能训练馆,它和科技馆和展览馆有什么不同,相信绝大多数的公众对此缺乏了解。

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是全国较早开展群众性基础安全训练的场馆,笔者作为馆长,对全国相关的场馆开展过一些调研工作,在长期的场馆运营和管理中,对综合安全训练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本文将从一线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什么是综合安全训练馆,我国综合安全训练馆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思考,希望对公众了解和选择这类安全训练设施有所帮助,能为有意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人士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什么是综合安全技能训练馆

综合安全技能训练馆是以普及群众基础安全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目的,以场景还原体验和技能训练为手段,在大安全范畴下培训初期处置和应急技能的安全训练设施。其本质是训练设施,不是以介绍展品为主责的展览馆,也不是以介绍载体为目的的科技馆,不是介绍原理和知识的科普馆,更不是一场灯光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军事训练里的战场模拟场地,一个新兵要经过老兵的知识灌输,然后到模拟训练中摸爬滚打才能记住动作要领。综合安全训练设施也是起到类似的作用,用实景还原和综合实操训练的形式让人产生肌肉记忆将知识点固化在身体反射神经里,这样遇险的时候才能记得起这些知识点。综合安全技能训练馆是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通过体感体验和设施训练进行技能记忆强化的一种设施。

国外安全互动体验场馆的发展与现状

日本的防灾训练是邻国中贯彻最到位的一个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出现了以“市民防灾馆”为名的安全训练场馆,并率先在这些场馆中引入现场还原和沉浸式体感训练的概念。由于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是针对地震、海啸、暴雨、风灾和城市内涝)、防火工作和急救工作都是由消防厅来负责的,所以很多以“市民防灾馆”为名的场馆都包含以上内容。这类场馆遍布日本各地,仅东京都一地就有位于池袋、立川和本所三个防灾馆和位于新宿附近的消防博物馆,均为地方政府出资,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安全训练场所。其中建设比较早的横滨市民防灾馆是1983年建设的,建筑面积3406平米。东京都市民防灾馆本馆是1995年建设的面积达15622平米的大型馆。其他比较知名的场馆还有大阪的阿倍野防灾馆、京都的京都市民防灾馆等,大都在3000平米到5000平米左右,均建设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些场馆外观大多非常朴素,要不看标牌根本和周边的办公大楼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大多设在人员密集,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便公众参观。这些场馆直到今日还在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大多数场馆维护得很好,即使时间过了二十多年但其互动体验的理念还是很先进,其对实景还原的营造,特别是细节的营造上更是逼真得令人发指。虽然二十年间科技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但日本的场馆却很少把心思放在声光电的营造和高科技的使用上,实景搭建、投影机、震动平台,小影院,这些看似陈旧但却实用的设备还在发挥着作用,场馆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样日复一日,踏踏实实地做着训练工作(图1~图4)。

图1 在馆内进行消防逃生的训练

图2 模拟训练用的仿真地铁车厢

图3 室内实景还原的震后现场

图4 模拟家居地震设备内部细节

除了防灾馆外,还有很多设施发挥类似的防灾普及作用,大到东京都专门有一个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市民可以在公园里进行防灾演习,同时也是日本自卫队进行防灾训练的场所。小到遍布城市的外国游客服务中心,很多游客中心除了提供游览图册外,还专门为外国人准备了一张地震体验座椅,可以模拟日本近年来发生过的地震震动,提高来访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在大街小巷移动的地震体验车更是学校学生和市民日常体验学习防灾技能的好帮手。细水长流,愚公移山。日本人正是以这种精神通过二十年的耕耘,逐渐达到全民应对灾害知识技能的超高普及率,在面对灾害时才会从容不迫地避险逃生。

我国安全互动场馆的发展与现状

2003年非典事件是我国的应急意识开始觉醒的里程碑,经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痛定思痛,2014年上海踩踏事件暴露出人们急救知识的严重缺乏,到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领导对生产安全领域的空前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基础安全技能的重要性。中国最早在2000年左右接触到日本互动安全教育,随后开始了类似场馆的建设工作。由于我国的安全应急工作的多头管理,产生了由不同部门建设的名称类似,本质多少不同的各种安全设施,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由消防部门建设的消防馆

其主要代表为2007年在北京消防总队培训基地建立的北京市民防灾馆(图5)和中国消防博物馆地下体验馆部分。内容设置和日本的防灾馆差不多,但由于我国消防部门和日本消防部门的工作划分不一样,我国的消防管理内容里没有灾前教育和急救部分,也不管交通安全,所以消防馆里的地震、交通和急救部分大都一带而过,其本质还是消防馆。由于消防部门多是一次性投资,后期运营经费较少,维护较差,另外讲解人员多为现役,流动性大,讲解生硬也是硬伤。

(二)由民防部门建设的民防馆

由于公共安全教育属于民防部门的三定方案内容,所以很多民防部门也投入到场馆建设中来(图6)。其主要代表为2009年建成,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上海民防科普教育基地和2010年由江苏省民防局建设的位于南京科技馆地下一层的民防馆。由于公共安全的范围比较广,所以民防部门建设的场馆内容范围比较广泛,但限于民防部门的组织能力有限,这类展馆建设时多是各自为政,除民防部分和消防部分外,其他部分鲜有深入开展。同时部门的一次性投资问题也很严重,后期投入较少。

图5 北京市民防灾馆

图6 以人民防空为主的民防馆

图7 朝阳区公共安全馆

图8 以地震遗址为背景的地震科普馆

(三)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安全教育馆

其主要代表为上海市公共安全宣教基地、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和北京朝阳公共安全馆(图7)。由于公共安全说到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为了将散落在各个科技场馆里的互动设备综合在一个设施里,让一次参观解决所有问题,综合性安全技术训练设施就此孕育而生。2005年全国第一个综合安全训练馆北京市海淀区的海淀公共安全馆诞生,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公共安全馆建成,上海馆则是在2010年奠基直到2018年才落成。由于政府的持续支持,这些场馆建设的水准都很高,后期维护资金也比较到位,社会效应也比较好。这也是本文中要重点介绍的一类场馆。

(四)地震专项馆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种场馆是地震专项馆(图8)。其代表是位于成都的四川防灾减灾教育馆、位于台湾台中市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这类场馆多是由发生过地震的政府投资建设,以纪念地震事件和地震科普为主的,虽然会有一些消防和急救的内容但由于比例过小,不能算是互动体验馆,而应该叫纪念馆或科普馆,但其名字很容易和其他防灾馆混淆。

(五)由其他组织建设的安全体验馆

这类场馆主要为各地红十字会开始推广的安全体验馆活动,各地妇联建设的青少年安全教育馆,这类场馆基本是在政府公共安全馆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小型馆,建设面积多在1000平米以内,以单体互动设备为主。另外学校建设的安全教室和社区的安全体验馆建筑面积多为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由于馆体太小谈不上“综合”二字。此外由民间资本介入的各类打着安全教育名义的设施也不少,但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只是徒有虚名。

如何分辨综合安全技能训练馆

据统计全国有各类安全互动教育馆200多间,这么多安全教育设施,哪些能称为综合安全技能训练馆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界定。

(一)内容设置方面。综合安全训练馆是从大安全范围考虑的综合性训练设施,一般应含有消防、交通、自然灾害、民防、急救的内容,有的还含有治安反恐和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等项目,而很多消防馆会含有地震和急救的内容,民防馆会含有消防和急救的内容但其本质上还是单项馆,是不能算综合馆的。

(二)表现手法方面。看馆里的互动和训练项目的多少,凡是一路看墙面宣传,看图片,看视频,哪怕是看实景还原的都是不能叫安全训练馆,这些多是一些行业的展览馆或者是纪念馆。以宣传行业特点,历史沿革,科技发展为目的。有一些馆会有一些单体互动项目,触摸屏之类的,但主要是听讲解员讲,自己参与的很少,或者只有场景模拟体验没有训练,这样的馆也不能算。这里要注意一点,看还原的场景和以互动的形式深入场景是不一样的。

(三)培训人群方面。看它的主要对象是不是广大市民。有一些安全训练馆,虽然符合前两个要点,但却是以服务特定范围人群为目的,比如某个社区,某个学校,某个单位,虽然偶尔会对公众开放一下但仍不能称为综合训练馆。

我国第一代综合安全训练馆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第一代综合安全训练馆诞生已经十四个年头了,正是通过这十四年的生存探索才不断被社会了解,才在众多的安全教育场馆中脱颖而出并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其大安全框架下的综合教育理论和引入实景还原训练的建设思路即便到现在还是很先进的。2011年左右建成的第一批综合安全训练场馆,虽然各个馆互动程度,馆体大小都有一定的差别,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以下类似的问题。

(一)我国第一代综合安全训练馆的普遍问题

1.知识点过多

全国第一个综合安全训练馆是参照当时科技场馆的形式,集合各种单学科科普展项建设而成的,这就从最初种下涵盖的内容过于广泛的种子。由于内容涵盖广泛,造成知识点多、乱、混杂,每个行业的安全训练知识如果都训练的话很容易导致主题不突出的问题,最后是看一圈热闹啥也没学会。

图9 重形式不重实用的图片宣传

2.空间分布不合理

许多场馆空间分布不合理,训练设施空间过小,在关键技能训练设施的设置上不舍得投入。很多设计中需要每个人亲身训练的设施由于空间设计过小而变成了观摩式学习。知识性教学空间占比过高,真正互动训练设施占比太少。

3.重形式不重实用

第一批场馆建设时可参照的案例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如灯箱形式、视频形式、课堂形式、抢答形式、游戏形式还有最普遍的展板形式都有所涉猎。有很多是各部门各自认领一块区域,自己安排内容,统一装潢施工,由于各自对安全训练的认知程度不同,造成知识点多、乱、混杂,主题不突出,互动特点不明显(图9)。有的则变成各种互动设备的游乐场,失去了训练的主题。还有的被高科技裹挟,从语音识别到手势控制到3d技术的使用,特别是近几年刮起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风潮,很容易让设计者等在形式和内容谁为谁服务中迷失了方向,进而使场馆失去了实用性。

4.运营的多样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一批的先行者们为了生存走了各种各样的运营道路,有些出生后就成为烫手山芋无人认领,有些沦为领导参观馆半死不活,也有不少先行者成了先烈。由于各自的运营模式不同也造成后期呈现的效果不太一样,比如北京朝阳馆是由区政府投资并单设事业单位管理,定期会做一些展陈更新与调整。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虽然是政府投资但是委托社会公司管理,两年一招标,企业很难为两年后可能是别人的场馆进行真正的投资。另外有一些PPP建馆,多是以建馆为名义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馆体质量和真正造价无从得知,一旦服务单拿到,政府很难做到真正的训练教学质量监管。即便是政府委托企业进行设施的代运营也难逃企业的逐利性问题。

图10 改造后的急救训练环节

图11 改造后的结绳训练环节

5.设计施工运营脱节

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第一批馆体多是以交钥匙工程的形式进行建设的,管建的不管用,这也造就了大量不适用不合用的馆体设计,而当初建馆的设计施工单位又不太注意回访运营问题,而急着把一些错误的设计一遍又一遍地复制粘贴至别的场馆。

(二)对现阶段我国安全训练馆的一些思考。

图12 朝阳公共安全馆移动式训练营

随着第一批场馆运营已近十年,一些当初不清晰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平面宣传、视频宣传能达到的宣传效果微乎其微,由于参观者有效的精力集中时间有限,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介绍这么多门类的安全知识,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问题。这就需要一方面对可以参与互动的设施进行优化增加,同时对各门类安全知识内容进行大量精简(图10~图12)。“群众接触不到的设备不讲,群众能力达不到的技术不讲,群众听不懂的原理不讲,初期处置和关系到生命以外的知识点不讲,本地区群众身边碰不到的安全知识少讲”朝阳区公共安全馆让老百姓用脚投票总结出了“四不讲一少讲”原则,提升了训练效率和实用性。让入馆训练的群众能够在一小时的时间里真正学会几样有用的知识技能,值得所有后来者思考借鉴。

运营方面还是要以政府单位为管理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高质量和公益性。设计施工环节一定要牢记馆体设计是要以运营的实施为目的的大原则。这方面上海公共安全实训基地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规划值得推广。

结束语

综合安全训练馆不是科普馆,不是展览馆,不是科技展示馆,传播知识不是它的主业,在群众有限的精力范围内,教授一些有用的处置和保命技能才是它存在的意义。随着基础安全技能学习从自愿参与到中小学生的逐渐普及,终有一天将会在全体民众中去普及。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行业,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今后会有更多的综合安全训练馆和安全训练移动设施出现在全国各地。只有当14亿人中的大多数都掌握了基础安全技能,知道在危险中如何自处自保,有意识地去购买自身的安全装备,应急产业的春天才真正到来,我国的安全事业才算真正上了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训练馆民防公共安全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冰坛”:磨砺技艺,孕育希望——冬运中心综合训练馆
废墟中的希望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民防在我身边(十)
民防在我身边(三)
凌晨四点的科比
民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