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峡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9-08-14侯建盛
侯建盛
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重庆市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全面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脱贫,乡村振兴已经全方位展开(图1)。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灾害始终是悬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灾害风险,降低和减轻灾害损失,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农村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之一。
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和灾害总是相伴而生的。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脆弱性更高,因此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侵袭,灾害过后,发达地区依靠其资金优势很快恢复,而贫困地区依靠自身能力则很难恢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灾害的发生加深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导致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一)库区贫困农村的灾害风险多
重庆市,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多处于比较落后和贫困的状态,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发育,山地丘陵面积超过90%,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房屋倒损、农作物减产、田地损毁等,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生产、生活,长期威胁着广大农村的安全发展。
1.地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农村多处于山高坡陡的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大面广,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苟家堡组发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
2.暴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多集中在6—8月,极易形成暴雨。如2014年8月底渝东北地区遭遇大暴雨,最大降雨量287.5毫米,造成巫山、云阳等12个县(区)75.5万人受灾,10人遇难,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
图1 三峡库区巫山县地貌
3.干旱灾害风险。三峡库区虽然降雨量大,但由于山区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很难蓄住水,瞬时来水瞬时走,长时间不降雨,不少地方易出现伏旱、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如巫山县自2018年7月以来连续40多天没有区域性降雨,同时持续37℃以上的高温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干枯。
4.其他灾害风险。农村地区还面临着森林火灾、地震灾害、冰雹灾害、农业病虫害等风险。
(二)库区贫困农村的防灾意识差
贫困山区农村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对灾害的认识常停留在“天意”“不可避免”等消极被动的层面,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对灾害的客观认识,缺乏应对灾害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1.灾害影响考虑很少。在乡村建设进程中,普遍不考虑灾害对本地的影响和危害,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生活设施等建设往往忽视防灾减灾因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抵消了多年建设的成果。
2.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农民对自然不尊重、不敬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各种挑战,森林遭受砍伐,植被遭受破坏,水土不断流失,脆弱的生态走向失衡。
(三)库区贫困农村的抗灾能力弱
贫困山区农村一般都建在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山高路陡,地形复杂,村落零散分布、自由发展。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基础设施状况逐步下降,村落出行能力、就医能力、就学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不断降低,农村整体抗灾能力比较弱。
1.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弱。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质量比较差,后期管护跟不上,特别是山区道路基本都是盘山路,很多通村通乡道路的边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降雨影响边坡极易滑落造成道路堵塞和中断。
2.农民住房抗灾能力弱。一些老屋年久失修,部分新建房由于选址不当、地基不牢、设计不到位、质量不过关等致使房屋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图2、图3)。
3.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海拔较高地方土地的坡度超过25度,水源缺乏,灌溉很难保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基本靠天吃饭,遇上洪灾或旱灾基本颗粒无收。
(四)库区贫困农村的救灾难度大
贫困山区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自救能力弱,普遍缺乏救灾能力。同时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灾害发生后,极易形成信息孤岛、救援孤岛,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援和救助(图4)。
1.农村救援力量弱。由于人力缺乏,灾害发生后,很难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有效的救援,许多情况下要依靠外界的救援,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很多村庄也没有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受灾群众可能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生活保障。
图2 年久失修的房屋
图3 无圈梁构造柱的新建砖房
图4 山高路陡
2.外部救援及时性较差。很多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可能的通信电力中断,导致受灾后灾情上报迟缓,外界很难及时了解农村的受灾情况,救援人员调遣、救灾物资调运等有时候不能做到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援速度,影响了救灾效率,可能导致灾害规模的扩大。
3.高技术手段缺乏。从目前看,救援多采用地面行车进入受灾地区的模式,遇到道路中断,就步行前往。由于缺乏直升机、无人机等工具,不能快速将救援人员、救灾物资运达受灾区域。
加强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
灾害与贫困互为因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论述,将做好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着力防范和化解灾害风险,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保护好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实现减灾与扶贫工作的互促共赢,实现乡村有序发展和减轻灾害损失的双重效果。
(一)强化库区农村灾害风险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三峡库区农村面临着很多的灾害风险,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少突发性灾害事件。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
1.强化灾害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防范和化解库区农村重大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应对风险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机制准备、人员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各项工作。
2.强化组织领导。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要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强三峡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农村和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3.强化风险调查评估。要做好库区农村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摸清底数,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并针对具体灾害风险和隐患,精准施策,采取消除、防控、避让等减轻灾害风险的具体措施。
4.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要在库区农村建设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协调好人类活动、生产建设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防灾减灾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相联结,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降低灾害的脆弱性,实现防灾减灾和乡村发展双赢。
(二)提升库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应该是安全感,美丽村庄首先应该是安全村庄,有了安全感,获得感才有保障,幸福感才会持久。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要着力提升农村的安全水平,建设平安乡村,提高农村地区抵御灾害和自我发展能力。
1.积极开展库区农村防灾规划工作。乡村振兴在编制乡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可将农村防灾规划作为其专项规划之一,从灾害环境与风险评估、乡村空间分布与安全布局、乡村道路网络布局、乡村承灾空间控制、应急避灾空间布局、乡村防灾设施等方面进行设计,防止乡村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对乡村造成的不良影响。
2.加强库区农村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结合三峡库区农村实际,积极申请国家项目和资金,推进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灾害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着力提高三峡地区农村的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3.加强库区农村基础设施抗灾保障能力建设。在建设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灾害的影响因素和冗余度。基础设施要具备一定的抗灾能力和快速修复能力,为当地防灾减灾救灾提供良好条件,避免灾害损失扩大。
4.加强库区农村农业设施抗灾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水库、山坪塘和蓄水池等,完善排灌节水等配套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同时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积极开展抗旱、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抗御旱灾、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服务。
图5 符合抗震要求的新建砖房
5.加强库区安全住房建设。安居才能乐业,住房安全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图5)。从防灾减灾角度看,目前脱贫攻坚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农村的选址建房仍不科学,存在较大的灾害风险。农村建房要纳入监管体系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好选址关,选址要避开软土层、岩溶塌陷、滑坡体、排水沟、冲沟等灾害易发区。二是把好设计关,正规设计,圈梁构造柱不能少。三是把好地基关,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四是把好质量关,水泥砂浆钢筋标号要达标。
(三)提升库区农村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根据三峡库区的区位状况和农村特质,按照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的要求,逐步构建农村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加大库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要不断加大农村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消除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滞后造成的灾害隐患,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强化库区农村防灾减灾教育。加强农村特别是多灾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提升农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利用农村的学校、村委会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一些应急避险点。
3.完善库区农村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乡镇和偏远乡村建立物资储备点,配备一定数量的帐篷、彩条布、发电机、卫星电话等物品,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援和救助。
4.加强库区农村救援力量建设。建议由乡镇政府联合邻近村庄的年轻人组成志愿者救援队伍,组织开展必要的培训和训练,可在灾后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逐步在各县(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救援基地,积极打造空中救援力量。
5.逐步建立农村灾害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民住房、农业生产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也为受灾农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提供资金保障,筑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