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蕉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9-08-14

广东农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枯萎病间作种苗

香蕉新品种东蕉 1 号

香蕉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第二大宗水果,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香蕉生产中面临着香蕉枯萎病发生严重、防控困难的问题,香蕉枯萎病疫情所到之处,毁灭大片蕉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香蕉栽培以经验式栽培、粗放管理为主,香蕉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缺乏精细化配套栽培技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香蕉生产中还存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主要是香蕉茎秆自然还田,残体降解时间长,影响后茬香蕉生长;病虫不断积累,加剧生态恶化。针对我国香蕉生产中面临的三大难题,利用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4家单位通力协作,立足于病原、品种及栽培、假茎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针对香蕉枯萎病“防控难”问题,通过病原与品种相结合开展香蕉枯萎病防控理论及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了我国华南地区香蕉枯萎病菌优势类群及其遗传分化,填补香蕉枯萎病菌多样性研究的不足或空白。首次鉴定了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开发了香蕉、粉蕉以及大蕉枯萎病菌分子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于带病土壤及种苗的检测;选育出具有一定抗性的香蕉新品种东蕉1号,建立和应用种苗抗病性快速鉴定方法控制种苗质量,配套了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的枯萎病防控技术,保障香蕉安全生产。

2.针对香蕉栽培管理粗放问题,全面研究明确了香蕉高产群体发展动态,优化了群体高产的各项质量指标,根据香蕉群体质量理论和香蕉生育进程叶龄诊断模式,优化了施肥、果实套袋管理等精准栽培措施,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一套香蕉群体质量评价与优质高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管理新技术。系统研究了香蕉与大豆间作对香蕉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等,筛选出2个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建立和优化了香蕉间作模式,促进了香蕉高效栽培。

3.针对香蕉茎叶残体量大、处理难、污染重问题,研制出利用香蕉茎叶残体制作生物有机肥的发酵工艺流程,把香蕉茎叶残体转化为无害化的生物有机肥,为香蕉生产中茎秆堆肥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将2种功能菌与腐熟堆肥结合,生产出1个适合茎叶残体还田的具有生防功能的生物有机肥产品,利用香蕉茎叶生产有机基质并在蔬菜、果树、花卉育苗上应用,改良了蕉园生态环境,扩大了产业链条。

项目实施期间,获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制定地方技术标准5项;在《PLOS ONE》等期刊发表论文43篇(SCI收录 2篇);取得新产品登记证1个,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个,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通过研究及应用香蕉抗病品种、种苗(土壤)病菌检测、香蕉-大豆间作、香蕉茎叶残体循环利用、香蕉群体质量评价与精准高效栽培等技术,改良了蕉园生态环境,保障了香蕉安全生产。3年来累计应用面积23580公顷,累计实现经济效益约26.12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枯萎病间作种苗
青脆李枯萎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间作黄豆、花生对核桃幼苗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