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式免擦黑板设计研究
2019-08-13焦润宇牟菁卢中南
焦润宇 牟菁 卢中南
【摘 要】本文设计了一种电动式免擦黑板,包括板面主体、链装旋转机构、固定支撑机构、可动毛刷机构和运动控制组件,板面主体的一次相对运动,可以完成调整字迹高度、擦除过期笔记的双重功能;另外,在擦除过期笔记同时将粉尘的飘散降到最低,节约了人力、物力,有利于同学们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免擦黑板;电动式;降尘;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教育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受教育人员的需求,我国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黑板是教育领域中经常使用的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黑板存在占用面积过大,擦除无用字体费时费力等问题,不适于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1]。
为了克服现有的黑板占用面积大,不能有效擦除无用字体等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可电动旋转的新型黑板,该新型黑板装置不仅符合现代教育领域的需要,而且具有省时省力、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
1普通黑板的缺点
粉笔和黑板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一直使用至今,它们对教学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在使用的普通黑板由很多的不足之处[5]。
(1)产生大量粉尘,对师生的健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擦拭过程中耗时耗力,降低教学效率,并且经常出现擦拭不干净的问题,影响书写。
(3)普通黑板使用较长时间后会出现掉漆现象,导致书写不顺、不流畅,影响板书的可视度;
(4)普通黑板面积太小,不能满足老师的板书要求,课堂上往往出现重要知识点被中途擦掉的现象[5]。
2设计总述
本文设计的电动式免擦黑板,包括板面主体、链装旋转机构、固定支撑机构、可动毛刷机构和运动控制组件[2]。
2.1免擦黑板整体结构设计
电动式免擦黑板主体主要由橡胶链条、从动链轮、主动链轮、拐形支撑三脚架、梯形厚壳、塑胶毛刷头、毛刷后板、铅垂滑道、铅垂滑块、步进电机组成。具体如下图1。
3具体实施方案及实用性分析
3.1实施方案
本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电动式免擦黑板包括板面主体、链装旋转机构、固定支撑机构、可动毛刷机构和运动控制组件,其具体实施方案在于,板面主体由链装旋转机构驱动进行周向转动,并由链装旋转机构和固定支撑机构固定在墙面上;链装旋转机构包括步进电机,由运动控制组件进行控制;可动毛刷机构设置在墙面与板面主体之间;固定支撑机构包括拐形支撑三脚架4、梯形厚壳5、三个拐形支撑三脚架4和一个梯形厚壳5固定在墙面上;步进电机10设置在梯形厚壳5上,其输出端通过联轴器12与转轴16相连;转轴16的另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拐形支撑三脚架4上,且固定连接有两个主动链轮3,两个所述主动链轮3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板面主体的长度;主动链轮3与橡胶链条1相啮合,橡胶齿条1的另一端与从动链轮2相啮合,从动链轮2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从动轴上,从动轴固定在下方的拐形支撑三脚架4上;可动毛刷机构包括毛刷后板7,其靠近板面主体的一侧均匀布有塑胶毛刷头6,它的另一面固定有多个铅锤滑块9;运动控制组件包括启停开关17。
除此之外,在小细节上还有一些创新:
(1)橡胶链条1的两侧均固定有弹性挡片11;
(2)板面主体为环形的多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胶皮板面13、磁性板面14和磨砂板面15,胶皮板面13与橡胶链条1胶合连接;
(3)毛刷后板7上固定对称设置有两个铅锤滑块9,在墙面上对应固定安装有铅锤滑道8,铅锤滑道8的下方设置有抵触铅锤滑块9的卡块,且铅锤滑块9限制在铅锤滑道8中,并可在其中滑动,另外在铅锤滑道8的底部设置卡块可限制铅锤滑块9向下滑动。
(3)啟停开关17设置在教学控制台上,与步进电机10电性相连,为了使用更加方便,可选用无线遥控设备作为启停开关17,控制着步进电机10的启停。
3.2实用性分析
(1)此新型黑板一次相对运动,可以完成调整字迹高度、擦除过期笔记的双重功能,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黑板擦拭不干净的问题,节约人力;
(2)电动式免擦黑板擦拭时在近墙侧工作,有效减少了粉尘飘散,有利于师生身体健康[4];
(3)满足现代教育领域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同学的视力健康和身体健康;
4结束语
本文提供的电动式免擦黑板具有结构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控制灵活方便、环保等特点[5],能实现调整字迹高度、擦除过期笔记的双重功能,且基本实现无尘擦拭,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一航.自动擦拭无尘黑板的结构创新设计[J].中国高新科技,2019(3):75-76.
[2]唐荣,吴艳英,郭晓学.全自动无尘黑板的设计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6(10):69-71.
[3]王鑫,仪登利,王小宁.新型自动无尘黑板的设计[J].黑龙江科技,2015(4):59-59.
[4]孙三祺.新型自动擦拭和吸尘黑板的创新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132-133.
[5]谭自豪,杨凤淋,邹润玲.传动式免擦无尘黑板[J].科技资讯,2017(7):85-86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