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依恋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探索研究

2019-08-13潘春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祖父母心理健康心理

潘春波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问题,包括亲子依恋、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叛逆等,因此,本文提出早期依恋对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在设计问卷、调查学生、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提出早期依恋有关的教育建议。

一、早期依恋的研究意义

在中职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大多与其童年的影响有关。学生童年的经历即早期经验,有依恋、同伴关系、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等。其中依恋是从婴幼儿开始的一种亲密情感和健康行为。先入为主,個体以后的师生、上下级、恋爱等状况都是植根于早期依恋这种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因而是最深刻最持久最重要的人生经验。笔者的工作对象是中职生(16~18岁),他们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个性特点变化不稳定,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有自信也有自卑,有冲动,有叛逆,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研究他们的早期依恋,能够获得一定的结论,更好分析与解决青春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鉴于此,作出本研究。目前对早期依恋影响后期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少。如有:曾晓强的《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见《西南大学》2009年);冉丑龙的《早期依恋对成人婚恋行为的影响》(见《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崔雯的《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见《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等,尚没有发现与本题目相同的研究。

二、早期依恋影响后期心理的概述

1.从含义上看影响

早期依恋,即依恋,是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提出的。他研究的结论是确信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代理母亲之间温暖、亲密的关系。现在一致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包括连带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在婴儿六个月以后形成。依恋的表现主要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婴幼儿感受到母亲爱的温暖、愉快、心安、舒适,由此,对周围的世界有兴趣,好奇,能主动去探索认识,积极性好,遇到困难会求助母亲等人。早期依恋的重要作用在于,每一个人小时候的依恋类型成为以后情感、认识和行为处事的一种模板,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恋爱成家等各个阶段中进行复制。

2.从类型上看影响

每一个人的早期依恋不一样。如果婴儿得到母亲的周到的喂养,适当的爱,适量的逗乐,那么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与他人关系的愉快,并将这种愉悦的情感扩大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态度乐观,行为积极,自信,想办法解决困难,能适应新环境。相反,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的养育不周到,冷淡对待婴幼儿的身心成长,甚至粗暴对待孩子的问题,不合理教育,造成深刻的伤痕,孩子产生畸形的心理:退缩、自卑、自闭、悲观、过分叛逆。

心理学家安思沃斯根据以上的依恋情况将依恋分成三种模式:前者为安全型,后者为焦虑—回避型或焦虑—反抗型。从依恋的类型可以预见成年的一些行为,而从成年的行为可以窥见其童年的依恋质量。国内外研究证明,依恋的健全与否影响着一生。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因为妈妈爱他,这种心态可以持续到长大,表现出乐观、坚定、适应环境,有爱心,对他人友好。焦虑型依恋的儿童因为妈妈不爱他,这种心态对个人后来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笔者辅导的中职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家庭原因大抵有: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缺少关爱或教育不正确,父母离异,家庭重男轻女,留守儿童,寄养等。

三、早期依恋影响青春期心理的调查结果

笔者以一、二年级中职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二种调查:依恋自设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问卷,一共施测360人,收到有效问卷354份。依恋正常包括五个方面:有依恋对象、感情亲近、关系和谐、教育正确、适应良好。依恋不正常除了对照依恋正常五个方面,还将学生青春期表现难以适应新环境和对父母(依恋对象)的关系存在叛逆列为相关内容加以调查,学生中有的同时具有二项以上依恋不正常的情况,计数时将该学生的几种表现项分别计入所属表现项目。经过整理统计,得到下表1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依恋正常的学生共有144人,占407%,比依恋不正常人数低约20%,差别一般大。依恋父母的学生比依恋祖父母的学生人数只多几名,差别小。调查学生中,只有6个依恋其他人和8个无依恋对象,都不能依恋正常。说明青春期学生存在依恋问题,虽然不突出,但足以引起重视;依恋正常必须有依恋的亲人,父母祖父母都可以,依恋其他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表现。

2.依恋不正常的表现情况有四个方面。

(1)依恋感情冷淡的学生人数仅占51%,问题不突出,依恋感情冷淡是个别现象;反过来可以说明被调查学生亲子之间的爱基本上是不缺乏的。但是6个依恋其他人和8个无依恋对象的学生全都出现依恋感情冷淡,这不但说明依恋的感情与依恋的人有着极大关系,是依恋的首要因素,而且说明调查的正确性。

(2)调查学生对新环境适应,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新环境表现出焦急、失眠、无助、退缩等表现的人数占294%,在依恋不正常的表现中排第二,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依恋父母的有52人,依恋祖父母的有46人,差别不显著。由此判断,依恋对个体后来的环境适应有影响。

(3)调查学生的青春期叛逆性,叛逆性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有青春期叛逆性,因人而异,有的人较严重,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父母(依恋者)有矛盾,做事、行为方式等不一致时不能商量,不能互相理解,不听从教导,严重者有顶嘴、吵架、挨打等情况的占212%,在依恋不正常表现中排第三,其中依恋父母的人数有50人,依恋祖父母的有20人,二者的差别显著,可以表述这个问题:依恋父母的孩子比依恋祖父母的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进一步分析,父母比祖父母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溺爱不等于依恋的爱,前者无原则的爱,后者有原则的爱),而孩子更容易产生娇生惯养,祖父母的爱是隔代的,亲情关爱可能更合理恰当,依恋关系更正确。

(4)调查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即在做得好和做不好时依恋亲人的态度,做得好没表扬或奖励,态度平淡;做不好有打骂,这样的学生人数占345%,在依恋不正常的表现中排第一,问题较突出,说明被调查的不少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导致亲情不健康,亲子矛盾大。其中依恋父母的有52人,依恋祖父母的有64人,差别不显著,说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与祖父母的差别很小,进一步推论,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隔代传承性和一致性。

3.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问卷中找出心理不健康的,结果有36人心理不健康,都属于依恋有不正常表现的学生,占依恋不正常人数的1/5不到,占总人数的102%,依恋正常的学生其心理都是健康的。从而看出依恋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有一点影响,但不明显,明确地说,依恋正常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依恋不正常的大部分学生心理也是健康的。然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中,依恋祖父母人数是依恋父母人数的一倍,6个依恋其他人的学生就有4个心理不健康,8个无依恋对象的学生全部心理不健康,这说明,依恋祖父母的学生比依恋父母的容易出现心理不健康,依恋其他人和无依恋对象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概率很高。由此得出结论:无早期依恋对象的青春期学生心理是不健康的;早期依恋对象与青春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

四、调查研究的教育启示

从调查结论得出三点教育启示。

1.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要认识到依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孩子有依恋的亲人。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加上三代人血缘近,所以孩子与父母祖父母的依恋关系接近。父母最好,祖父母其次。其他人不好,无依恋对象的学生会产生不健康心理,如对他人感情冷淡,不乐于做好事,是个袖手旁观者;有的形成缺陷的个性,如自卑、悲观厌世、孤僻、自我封闭。

(2)亲子之间的爱必须正常。就是要注意关爱要及时,爱得合理,不娇惯不溺爱,爱要有长期性和一致性,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永恒的,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决定的,亲人之间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要保持一致性。父母比祖父母更容易溺爱孩子,溺爱会在孩子青春期时使他更加叛逆,要注意避免。孩子的心理比较单纯,在大人看起来一小点爱,在小孩子的心理却大如天,父母随意一句讽刺、烦躁中一次打骂,会激起孩子心理的波涛,表扬奖励不能滥用,批评惩罚不能随意。

(3)亲子关系要和谐。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言语和表情的交流,矛盾能化解,决定要商量,是非要分明,理解孩子的想法,释放他们的心情,安抚他们的紧张不安,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亲子良好的关系是孩子走出家庭应对各种关系的模板,适应新环境的奠基石。

(4)教育方式要正确。家庭教育方式具有连续性,是从幼小开始的,如果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或奖励,做得不好时则给予恰当的批评或惩罚,孩子就会形成正气感、责任感、积极性、自信心,否则做好做坏一个样,或只有打骂处罚,则可能使孩子从小形成自卑退缩、意志脆弱、固执、叛逆等不良心态。当前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广大父母工作压力大,独生子女多,教育不当或疏于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应引起重视。

2.在自我教育上,青春期的学生要理解和尊敬父母祖父母,建立健康的亲情关系,重点是化解青春期心理的叛逆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时,自我意识大大丰富,加上身体长得快,开始意识到自己像一个大人一样的存在,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思维能力快速提高,独立考虑问题,想法層出不穷,自主性强,不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出现叛逆,是正常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心理无不稚嫩、思维缺乏深度,意见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因此,青春期的学生最好还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进一步的成熟。当与父母(依恋者)有矛盾,做事、行为方式等不一致时,请陈述自己的想法,进行商量,矛盾不能解决,则保留意见,事情暂时放一边。学会理解、信任、爱人、沟通,多听多做,自强,自信,自爱,冷静,不要冲动,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在学校教育上,学校与家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

教师尽量给予每个学生正确的爱,对依恋不正常的学生给以爱的修补。可在学校开展家庭亲情教育,教育学生理解父母,心怀感恩,培养孝顺父母和祖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的品德,教育学生担负为家读书的责任,爱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立爱家爱国的思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来自父母,只有一次,不能重复。了解自己,悦纳自我,提高自我,消除自卑,建立自信。要进行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健康探讨,有叛逆的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学习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要开展人际交往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祖父母心理健康心理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