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9-08-13王玉虹
王玉虹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应该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过渡阶段,教育者的教学管理方式不正确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引导学生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教育者在选择教学材料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创设语文生态课堂,开发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与生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到很多语文学科中存在的知识,教育者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玩中学”,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语文需要积累深厚的人文知识,教育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资源,将课本内容与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成教学课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讲述琦君的《春酒》这篇文章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当地的春节习俗,联系学生生活与文章相关的情节,使学生能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乡、恋母的思想感情,体会浓郁的乡土风情。
二、重视平时积累,提高阅读水平
大量的语言积累能丰富学生的语感体验,帮助学生熟悉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则,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从而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反,没有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的积累,谈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课内阅读,又要重视课外阅读,始终将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巧设言语活动,为学生创造训练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解读语言文字的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培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语文课程中必须要培养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形式的大背景下,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大量阅读是寻找言语之美的重要途径,就需要从多种角度阅读,要从“读者”“作者”“文本”等多重解读视角,给语文教学中阅读的环节带来全新的审美间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本课文内容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通过品味赏析、校色扮演、情境教学、激情朗读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赏析、评价和创作美的能力。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歌,诗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诗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画。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读诗文:即让学生依据诗歌韵律、基调、音韵、情感等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节奏明快、清幽平淡、洗练自然的语言美。(2)寻意象: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草稿纸上或头脑中勾画出孤山、贾亭、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沙堤等景物的轮廓。(3)摹画面:引导学生描摹出诗句表现的画面。如水面初平、早莺争树、春花烂漫、绿杨沙堤……(4)描动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诗文转化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草长莺飞、春花烂漫,作者骑马踏花,走在绿柳轻拂的白堤之上,爱意油然而生……经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思绪翩飞,心中的画面便有了轮廓,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动感,脑海中便出现了一幅西湖春来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快乐的游春图景,学生也轻松自在地感受到了山水清新如画的风光之美和安闲自在的意境之美。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是将要走向社会的人群,学习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感以及爱国情怀。教育者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腾.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80.
[2]金国辉.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14):32-33.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