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游戏”的角度看《文字下乡》

2019-08-13张睿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性

摘  要:本文试图从“语言游戏论”的角度看费孝通的《文字下乡》,在实际案例中挖掘语言游戏的意义,体会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实践性、人本性、浅谈一下这次跨学科比对材料研究的感悟。

关键词:语言游戏;文字下乡;家族相似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张睿骁(2002.3-),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2020级在读高中生,研究方向:哲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本文涉及的著作《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收录于《乡土中国》,该书是一本简述乡村社会生活状况的社会学著作。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位注重社会实例研究的大家,文笔很生动幽默、小中见大,选取的研究材料都很有启发性、引人深思。在阅读《乡土中国》前不久,笔者正好读过《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觉得费孝通写的《文字下乡》中一些对于语言的阐述,和维特根斯坦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在此忍不住想将相似的部分摘出来,进行一番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浅显见解。

关于语言游戏,已有不少学者阐释过,也归纳出其特点有家族相似性、实践性、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有用法和规则。笔者认为这些概括都很合适,也借用了这些理论。笔者想说,因为没有系统学过语言游戏说的理论,此文都是断章取义地节选一些《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哲学研究》中读起来有感触的语句,再与《文字下乡》等比较研究,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可能有失偏颇。笔者尽力想为语言游戏找到更多的参考实例,探索语言游戏说与社会实践更多的联系,在此分享一些浅显的见解。

“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看到《文字下乡》中的这一段话时,笔者突然意识到,语言不过是信息的载体。不仅哲学家意识到了语言的本质,社会学家如费孝通也意识到了,就连普通人也可从日常生活中略窥一二。我们都有过咬文嚼字的经历:按照语文考试中的字题要求,反复推敲一个字的含义;脑海中不断回放某人说话的情形,揣测他的意图;将一句名言放到不同的情景中,以此得到更多启示,等等。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精确的载体工具,它虽能轻巧灵便地、跨越时空维度地传递着人们的感受,但因主体差异性,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认识角度,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有趣结果。从这里不难看出,脱离实际,拿一套规则去解释另一套规则,凭主观臆断解释语言,最终会和分析“一场空”没什么区别。语言会丧失自己的意义,成为人脑凌乱想象的反映罢了。维特根斯坦的一段总结分析得非常到位:“事物必须用不着绳子而直接相连,即,它们必须已位于一种互相联系之中了,就像链条的链环。”语词与其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在理论中,而是在实践中、在语词的使用中找到的。我们要明白语言是信息传递载体这一本质,侧重于理解它,看出它与事物的联系。这应该是一种科学审慎的理解,回避了凭空分析,却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保持严肃的思考。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记录和分析大量乡村实践的著作,给我们分析语言游戏提供了大量素材。先看语言游戏的实践性特点。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介绍,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人们都熟悉到可以凭借足音、声气、甚至气味来辨别一个人,说的话自然比较俭省了,正如文中所言:“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中称这种现象为“特殊语言”,并且一针见血地点出“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这些“特殊语言”最普遍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此外还包括各种行话、年轻人之间的流行语等等。它们形成的条件都是一个社群长期共同进行某种实践活动,拥有一定的相同的经验。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也就意味著经验赋予了语言意义,而“经验”其实就是指实践。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游戏的实践性还有一个理论支持:“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逻辑哲学论》里把语言看作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的看法是不被接纳的,《哲学研究》里视之为动态的人类活动的观点是被欣然接纳的。另外,这种语言含义随着主体、时间、事件而不同的特点,以社会历史性来概括挺合适的。笔者认为语言活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粗略地看成实践活动——虽然语言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的观点又不谋而合。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比作老城,笔者认为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我们的语言确实像一座不断翻修、增添的老城一样,有一定的基础又十分复杂多变。应实际要求,我们的语言可简可繁,像是“结绳记事”、广西瑶山部落以铜钱作为救急信号、“指石为证”,这些大都发生在交流环境亲密简单的时候。如果是跨城、跨省、跨国交流,商务、政事文书类就会十分繁复周密,这是出于“间接接触”和事务复杂程度的要求,这种时候就需要文字有普适性。就像广西瑶山部落有急,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另一个部落,对方立刻就知道要派人来增员;然而放到二战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可不能交换铜钱了。因而无论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还是现代改用简体中文,改良文字时首先应该注意文字的实用性,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考虑。正像改造老城时一定先考察老城的原地基一样。随着我们处理的社会实践复杂度的提高,我们的“老城建筑”也更加细致,因此要讲究文法、讲究说话的艺术,其实这都是为了不使说的话走样,尽量减少误会。毕竟文字只是工具,我们很少在意一个房屋是否漂亮,而是看它是否实用,对语言来说也应如此。不应该是专家觉得这样的语言漂亮简洁,我们就采用这样的语言;而应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使用这样的语言方便舒心,我们就整理归纳出这样一套语言。这也是语言游戏的实践性给现世的一个指导。

“老城”比喻还给我们一点启示:人们对后来语言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之前的经验上的。《哲学研究》里还以“五个红色苹果”为例,讲过一种语词的运算。语言游戏里确乎有一个神奇的语言加法:我们可以用熟知的词来解释一个未知的词,甚至是获得一种新体验。笔者认为,这是语言除了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外,另一大魅力。各位可以回忆下我们学习语文课文时的情形:老师通过大段的解释来讲解一个字的妙处,或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虽然我们既没有真的经历过那种场景,但是一经老师解释后我们都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悟性好的还可以得到和作者一样的人生感悟。《再论文字下乡》里也提到大致意思,人和其它动物不同是因为人有记忆的能力,而这种记忆不一定要用纸上的文字表达出来。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老农不认字,但是并不愚蠢,就是因为智慧还有默会这条传递路径。毕竟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意识到理解的重要性,而不是陷在形而上学的泥淖里一味的分析,被引诱着用科学的方法提出和回答问题,不断地给自己找麻烦。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不是哲学著作,但是他写的足够浅显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笔者认为讨论哲学不一定就要拘泥于哲学著作,如果有更加易懂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好理解的入手。我们是为了努力接近本质,只要目的能达到,何必在乎用什么方法呢?维特根斯坦不正是强调“赖端于看出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

猜你喜欢

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刍议音乐“新课标”的“实践性”观点及其应用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途径探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关键环节之探索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网络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论兵团高校实践性党课教育的开展
构建实践性语言环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