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解读
2019-08-13郭宏月
摘 要:瑞士的德语作家凯勒(1819-1890)(Gottfried·Keller)的代表作《绿衣亨利》,其中描写了主人公绿衣亨利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后返回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其成长的过程,将其成长分为三阶段:童年少年阶段、游学阶段和回乡阶段。
关键词:成长小说;《绿衣亨利》;亨利
作者简介:郭宏月(1995.1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9)-20--01
一、成长小说的含义
成长是常见的字眼,成长小说的定义也是有多个版本,但普遍认可的是巴赫金的定义:“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②[1]根据巴赫金的解释可以看到强调的是主人公的动态的统一性、变数性、情节的意义性等特性看待成长。亨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成长是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牵引着故事的发展,从小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单亲家庭成长的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他的每根神经。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对其内心世界的认识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从最初的无知状态到最后的认知完成,亨利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童年少年阶段、游学阶段、还乡阶段。
二、亨利的成长
亨利的成长由最初的一张白纸的状态到人生经历丰富、获得自我的重新判断。在这三个阶段中主人公亨利完成了其成长的整个过程。
1、童年少年阶段
(1)父亲形象
亨利儿时丧父,同母亲一起长大。开篇亨利先介绍了自己的家世与家人,把父亲的形象放在很高的位置。而父亲的形象在亨利的眼中,只留有模糊的印象,所以父亲在亨利的眼中更多的是一个不可知的、存在无限想象空间的理想式人物形象。他说:“假如父亲处在你的地位,他会怎么办,或者,假如他活着的话,他对于你的行为会怎么判断。”③[2]在迈向人生命运的过程中,以父亲的判断为参照进行思考。这一崇高的形象对于其成长有一定的引领。
(2)职业观
对于职业的选择是亨利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众多的职业选择面前,亨利选择了绘画这一职业。选择了这份职业象征着其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给予现实生活安慰的避难所。第一次接触绘画时,就对绘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舅父家之行使其更加坚定地选择了这个这份职业。乡村之间的美景,以及关于美景的绘画与书籍,没有一处不让亨利心动,这种多美的喜爱使其更加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
2、游学阶段
(1)画家们
对于绘画的追求使亨利开始了游学的生活。在游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为追求艺术而不断努力着。艾利克森和黎斯是亨利在游学阶段认识的朋友。同是学习绘画,三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对于绘画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理解。但对于绘画的真正认识,是在不断地摸索中放弃了绘画。艾利克森在与亨利告别时的大段诉说,表达了自己对于绘画的失望。他说:“人们总是高谈自由的、独立存在的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应受任何现实、任何倾向的干扰。③[3]”之所以放弃了绘画是因为其对于绘画的认识深入致使其失望而放弃。他们把绘画艺术的现状展现在亨利的面前,使其对于绘画有了新的认识。
(2)现实的窘境
在游学的过程中,亨利陷入到了债网的状态之中。现实的状况让亨利有了对生活的反思。亨利说:“苦难、错误和抵抗力能使生活永远生气勃勃。③[4]”这种现实的困境让亨利更加看到了生活的本质面貌。在债网中的亨利,选择通过劳动来满足温饱、满足生活的需求,在劳动中的收获使其对于之前的追求产生怀疑,同时开始自己的反思。
3、回乡阶段
(1)回乡
回乡的决定意味着放弃追求。亨利在自己的幻想中说:“金子可就是财富,财富就是见识。③[5]”把见识与金子的价值等同,见识即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亨利眼中的重要性。在绘画这份职业面前亨利是失败的,而在对于世界或者说是职业上的认识亨利还是有所收获。这种对于事物的新的认识是促使亨利回乡的主要原因。
(2)伯爵府
伯爵府是理想状态的化身。在这里,亨利的事业和爱情得到了双收获。绘画得到了侯爵和他女儿的认可。在爱情方面,亨利遇到了天真可爱的窦绿苔,让亨利感受到了完美的爱情的存在。在窦绿苔的影响下,亨利对于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从伯爵府老爷和小姐的生活态度就可以看出,侯爵府是一个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完整了亨利的成长过程。
“小说主人公童年时期和在学校的经历就其主要母题而言几乎都是作者亲生经历过的,而小说中有关情爱或者爱情方面的描写则全部是毫无现实根据的文学想象。”④凯勒在承认自传色彩的基础上,有增加了自己的创作,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同时增加其他的元素,形成了这部具有典型性的成长小说。
注释:
[1]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p230.
[2]高特弗利特﹒凯勒:《绿衣亨利》,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30.
[3]高特弗利特﹒凯勒:《绿衣亨利》,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619.
[4]高特弗利特﹒凯勒:《绿衣亨利》,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681-682.
[5]高特弗利特﹒凯勒:《绿衣亨利》,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724.
参考文献:
①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本社.1990.p102.
②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p230.
③高特弗利特﹒凯勒:《绿衣亨利》,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④见给Holger Dachmam的信,转引自《凯勒全集》,P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