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2019-08-13王秀珍
王秀珍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及文化,体会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差强人意。因此更让人们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意义;方法
加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很大好处。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明确阅读目的,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带着目的进行阅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辨别生字、认识新词来提高认读能力;通过审题、辨题以及探究文章来提高理解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提高质疑能力;通过分析、评价文章来提高鉴赏能力。另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一个大的标题下有好几个小标题,这些标题可以作为阅读前的行动方向。
2.创设情境,以环境作为引导,提高阅读能力
要想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创设一种全真的情境同样是一种较好地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要注重环境的烘托,并且要使学生明白大家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广泛搜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集体阅读,共同营造一种阅读的欢快氛围。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看法,进行师生之间的大讨论。在有了良好环境的熏陶之后,教师就要努力地创设阅读的情境。首先可以结合阅读的文章,充分调动学生每一个感觉器官,然后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阅读的奥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讲《敬畏自然》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搜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故事,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直观的感受,引出文本内容,构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体会长城之伟大,体会阅读的内涵与乐趣。
3.教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使学生自己感受阅读的魅力
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寻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注意过渡句的衔接,同时教师还要告诫学生注意积累,练就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揣摩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感受文学的独特内涵。例如在讲《落日的幻觉》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描绘日落壮丽与神秘色彩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词语描绘的落日形态,利用这种找关键词和句子的方法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1.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个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否顺利学习和发展的第一条件
当下无论是语文、数学、物理还是生物的学习都需要足够的阅读能力,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阅读能教会人独立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这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有效方式。
2.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有很大关系
所谓知能就是知识和能力的一致性,表现为学生是否具备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否能够流畅理解阅读,能否在阅读时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3.随着21世纪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强调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阅读成了人们获取资讯、适应生活最重要的途径
无论是从学习还是生活实用的角度来说,阅读都尤为重要。现如今在竞争激烈的潮流中,如果不想落伍,就要从学生时代抓起。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实现国民文化与国民素质同步提升,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少年强则国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国家的未来建设。
4.阅读能力强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一般情况下,喜欢阅读的学生,词汇量更加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情商也会更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因此喜欢阅读的学生,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阅读的人快得多。随着教育的改革,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题干。不仅是语文阅读试卷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其他科目都增加了。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停留在过去刷题的时段了,而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广泛阅读的水平。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在培养兴趣,难在积累,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下加强语文学习是潮流所致,且加强语文教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从现在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多多互动,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殿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76.
[2]曾敏.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亚太教育,2016(16):45.
[3]李睿.关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174-179.
[4]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31):9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