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2019-08-13宋增丰
宋增丰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思维和新视角。历史课堂教学也急需通过优化课堂教学、重整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质的素养,从而使历史知识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和养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分数,“满堂灌”“题海战”“独角戏”等教学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历史内容,在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中变成冰冷僵化的文字符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失去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缺少思维含量。没有思维的学习,永远不能发现、创新、感悟,实现不了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重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路径有哪些呢?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素養是“人”的素养,学科本身是没有素养的,我们所追求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借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视角应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位”设计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路径的选择,都要以学生为本,把“人”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健全人格这一“根”上把握好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养。
在八年级上册历史《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兴趣入手,创设了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History故事会——我讲你讲大家讲”,让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和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讲述五四运动故事,通过讲故事引领学生学习历史;第二个环节“历史故事展览板——我学我做我展示”,让学生动手补充“爱国主义教育”故事展板,将历史故事中重要知识点提炼出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梳理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为下一步深入思考探究历史事件打下基础;第三个环节“故事背后深思考——共同探究悟历史”,让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究五四精神的内涵,思考作为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不是在知识上发力,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学—展示—动手—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设计更注重于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关注“历史中的人”,更能引起“现实中的人”的情感共鸣,在深切地感受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历史教学“育人”的价值目标。
二、以“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知识建构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思维的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通过开展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1.创设情境——以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历史发生在过去,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无形、史料的枯燥,再加上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通过音乐、视频和图片等媒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是“看!东北的烽火”,用视频再现九一八事变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接着是“听!松花江畔的歌声”,用日军在东北的滔天罪行图片,并配以《松花江上》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义愤;最后是“颂!爱国的战士”,展示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的图片,讲述英雄们舍身报国的悲壮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忧患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人生观。
2.设置问题——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历史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过去的反思,对今天的启示,以史为鉴,博古通今。历史的学习不是靠教师传递、学生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对历史的认识。巧妙地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精选典型材料,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中,创设“阿Q对话孙中山”情境,提出五个启发性的问题:“阿Q困惑一:革命?革谁的命?阿Q困惑二: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阿Q困惑三:革命?怎样革命?阿Q困惑四:革命?革命有什么用?阿Q困惑五:革命已经结束,修庙还是修祠?”这五个连贯而又完整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交流、探讨,在获取知识、建构对历史的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搭建平台——以平台促进深度思辨
课堂教学要突出互动,历史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来实现思维碰撞,共同发展。教师要善于搭建多样化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历史问题辩论会、拓展性學习成果展示、历史故事会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创建,帮助学生把历史知识活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成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交流、深度思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在“走近孔子”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孔子故里说孔子”的活动,具体的问题是:“有一个旅行团来到孔子的故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孔子?”根据老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小组代表把“苛政猛于虎”“磨难见信义”等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赢得阵阵掌声。在学习和掌握了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主张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一问题:“假若你是战国时的诸侯国的国君,你会采纳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观点呢?”要求阐明自己的理由,将其写在课前发的卡片上,小组内互相交流选出佳作,最后派代表班内交流,教师即兴点评。由于开放式的讨论问题,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一种观点是采纳儒家学派主张,理由是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选拔更多人才,“仁”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以图霸业的完成;一种观点是采纳法家学派的主张,理由是法家的“法治”思想能有利于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利于统一霸业的实现;还有采纳墨家学派主张,理由是“兼爱”“非攻”等主张,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先发展经济,再图霸业;还有采纳道家学派的主张,理由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天下便可以太平。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效地发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发表观点、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深度学习中问题得到解决、认识得到深化。
三、以“课程视野”整合教材内容
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与品格,这些能力在每门学科都有所渗透,不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完成的。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上,而是以能够跨学科的大视野统领全局,整合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教材内部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还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科整合的理念,加强教材内容的综合呈现,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与现实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和机会。
在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教学中,将“开元盛世”与盛唐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这首诗联系起来,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在巴西国会演讲中、在塔吉克斯坦发表署名文章中,多次引用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话;而诗中的这句话‘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句,有人说这首诗妙就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之后提出问题:“材料中的‘大景指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反复引用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话,其寓意如何?”通过这一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把历史上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潮平风正的政治气象、社会局面和现实联系起来,将学生的视野从历史转向对问题的关注,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服务现实的历史学科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效地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发展。
北京大学肖川教授指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肖川教授的观点再次告诉我们,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基础和介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更新观念,转变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晓丹.“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4).
[2]安波.给学生一个“求知”的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
[3]张玉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8(4).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