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语料研究
2019-08-13张健
张健
摘 要: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的建立,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切入,按照中国人语言习惯和传统习俗来学习英语口语,最大限度消除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强化自我认知,树立信心。构建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为大学生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顺应时代、符合学情和大学生心理认知的英语口语学习资源库,同时也为一线教师从事英语口语实践教学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英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 口语语料库 口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185-02
1 语料库发展简述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布朗大学建成以当代美国英语为核心的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机读语料库,也是第一个平衡语料库,拥有100万的词容量,这标志语料库研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料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研究和辞书编纂领域,由英、美等国发起并推广。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第一个英语语料库,即上海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进入90年代,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规模各异的汉语语料库、特殊用途语料库、英语学习语料库、双语平行语料库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各大高校及相关学术科研机构陆续推出,其中单语语料库较为常见。受建构、加工难度的限制,国内双语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产出数量不多,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中科院“英汉双语语料库”、东北大学“英汉双语语料库”、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汉双语语料库”、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对比语料库 LIVAC(Linguistic variety in Chinese communities)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历史步入了数字时代,这给书面语语料库的创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书面语语料库发展迅速,并占据了语料库研究的主流,相比之下,口语语料库的发展则较为缓慢。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英语口语语料库是上海交大“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COLSEC(College Learners Spoken English Corpus)”,此后南京大学“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华南师大“国际外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中国部分(LINSEI-China)”陆续建成。近年来,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平行语料库研制取得长足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王克非教授及其团队主持研制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该语料库包括英汉、汉英双向语料,采样均衡,覆盖全面,全库实现句级对齐及词性标注,语料库容量逾3000万字词,堪称学界翘楚。
2 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的研制意义与价值
2.1 研制意义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信息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全面交流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较强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相对于书面语语言能力,即时语言能力(口语能力)在“面对面”会谈中显得更为重要,时代为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整合计算机技术的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本身即可视为一个多维语言文化学习平台,可以广泛应用于辞书编纂、语言研究、翻译教学、单语语料核准、机器翻译验证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该文探讨的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具备以下特征:即以语言教学为目的、以口语语料为核心、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在语义层面基本对等或互为对译关系的语料库。由于平行语料库中的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相互对应或对等,这给外语教学和口语教学提供了海量资源,同时,为外语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2 应用价值
教學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立足国内真实的二语习得环境,以中国文化和历史传承为背景,从中国人的语言交际习惯出发进行采样和加工,是一个富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汉英口语文本资源库。该语料库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服务于口语教学。教学型平行语料库的语料采集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即为英语口语教学而服务。相对阅读、写作、翻译教学而言,我国的英语口语教学起步较晚。排除时代、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局限,缺乏优质、高效、系统、科学的口语学习资源是中国学生口语能力不佳的症结之一,而英语教师口语能力的低劣以及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的盛行对此同样难辞其咎。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是依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状况量身定制的口语资料库,它遵从地道、高频的原则,从日常对话、情景交际、主题演讲等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采集,内容基本涵盖英美人士的非专业领域常规性语言表达,可以直接应用在一线英语口语教学。语料库词汇难度的限定参照雅思口语6.5~9.0分的官方衡量指标。
第二,服务于相关的语言、翻译研究。目前我国的口语语料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将积极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翻译研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的英语教学过分偏重学习者的书面语学习,导致教师、学生大量使用僵硬、刻板的书面语进行日常交流,其导向性错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口语学习。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混淆让原本羸弱的口语教学雪上加霜。口语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取自时下最新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词汇与时俱进,表达地道可靠,将英语口语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学习者眼前。学习者学会即可应用,具有鲜明的时效性。
3 汉英口语平行语料研究的核心要素
3.1 平行语料类型
语料的平行通常分为:词对齐、短语对齐、句对齐3种级别,执行难度呈梯度递增。该文研究的教学型口语平行语料库属于小规模通用语料库,因此采用词对齐的平行类型,目标在于借助主题词检索实现中英文平行文本的查阅。考虑到客观条件和教学型口语语料库的特点,语料采集类型设定为取样收录。
3.2 语料采集渠道
为确保口语语料的“地道、鲜活”,建议采用如下4种途径:(1)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系列教材,出版日期限定在2005年及以后的外研社、外教社的主流教材。(2)生活类英语原声电影、电视剧,TED演讲,英美脱口秀,奥斯卡、格莱美颁奖晚会主持词、获奖感言等。(3)edX、Coursera、Udacity慕课视频及名校公开课师生语录。(4)国外名校开学、毕业典礼致辞演讲等。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需对演讲者的学习履历、地域口音、语言艺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严格控制俚语比例,以典范式英语口语作为理想的语料采集目标。
3.3 语料采集原则
语料库设计关乎语料库构建的成败,是“木本水源”,更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和依据,而语料采集原则则为语料采集指明了方向,保证了口语语料的质量。只有高频、地道的语料才能成为标准存储数据,而且要贴近生活、学习、情感、求职、旅行等与学习者切身相关的重要交际情境及国内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方面。鉴于这一思路,语料采集可参考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口语性原则。听说课不同于常规的英语课程,它关注的是日常交际的表达,是非正式、非書面化的真实交际语言,即英语口语。在语法层面上,口语语法较为松散,语气自然流畅。在句法、词法层面,口语用词较通俗,构词灵活,句式短小而连贯,连接语较多。正式的书面语逻辑缜密、语法严谨、句式刻板,只适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阅读、写作都是书面语的范畴,而口语性的表达则贴近人们的衣食起居,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是语言真实的常态化状态。两种语体的用途不同,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差异很大,需要区别对待,不能混淆。
其次,高频性原则。高频性原则的意义在于,语料的选取需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真实的口语交际,避免收录生僻、冗长、低频的词汇和表达。就规模而言,教学型汉英口语平行语料库是“微观”意义上的语料库,语料数量不宜过多,覆盖面广范但数量适中,以免给使用者带来过重记忆负担,使其反感或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用频度可借助对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http://corpus.byu.edu/bnc/)、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http://corpus.byu.edu/coca/)、柯林斯英语语料库 (the Bank of English,http://www.collinslanguage.com/wordbanks/)的检索实现,也可以使用Bing、Yahoo等英文搜索引擎进行辅助验证。
再次,平行性原则。平行性原则的意义在于谋求汉语和英语语义上的完美匹配,尽量达到理想化的平行对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英两国有着各自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使得两种语言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广泛分歧。汉语辞藻华丽、意蕴悠长,英语简洁朴素、言简意赅。针对同一语义,寻找两种语言的契合点并非易事,基于此,平行性原则在语料收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协作性原则。受限于研究人员语言敏感度和个人兴趣方面的差异,加之人工采集过程的繁冗漫长,建议高校教师采用研究小组引领下的师生集体协作式工作模式。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教师个人语料库和学生个人语料库相互整合,可以保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语料采集,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冯志伟,杨惠中,等.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2010,33(4):419-426.
[2] 杨慧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J].现代外语,2004(2):140-149,216-217.
[4] 何安平.语料库的“教学加工”[J].现代外语,2009(2):214-216.
[5] 何安平.语料库如何走进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探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8,1(4):8-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