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们重点反映了这些问题
2019-08-13卢慧萍
卢慧萍
为了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會议(扩大)(即“小人代会”)的准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等领导连续召开多场市人大代表座谈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听取代表们对市“一府两院”工作、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建议。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本市上半年工作的同时,重点关注了如下问题:
市民高度关注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到底为了什么?撤桶还是并桶?定点定时投放是对的,我们要支持,但不能一刀切……”贡凤梅代表快言快语。
垃圾分类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实施,这是最近被“刷屏”的话题,相关新闻图文并茂,点击率和转发率都很高。代表们除了表达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外,也反映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小区垃圾投放时段设置不合理,投放点少。盛雷鸣、贡凤梅、张志豪等代表认为,垃圾投放时段与上班时间重合且过了时间点就不能投放,于是一些“小白领”和老弱病残人士可能一个星期都扔不了垃圾。有些较大小区只有两个垃圾投放点,于是部分居民偷扔垃圾。“撤桶” “并桶”问题凸显,一些高层住宅原本每个楼层都有垃圾桶,现在高层住宅把每层垃圾桶撤掉,许多居民反映很不方便。
宣传要到位,标准要统一,“破袋”问题要解决。顾立军代表提出,媒体宣传很多,建议要更多一点正向宣传。盛雷鸣代表反映各个小区垃圾分类的执行标准不统一,比如可降解塑料袋到底能不能随湿垃圾扔进垃圾桶?有的小区可以,有的小区不可以。刘正东代表提出了垃圾“破袋”问题要长远解决,不能光停留在让志愿者帮着做的层面。
代表们纷纷“支招”增加人性化服务解决这些问题,如“垃圾投放点设置要更合理” “为老弱病残群体提供志愿者上门服务” “为上班市民提供方便的投放时间”等。
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
科创中心建设建议年年提,这次代表们又献计献策,话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和人才问题上,代表们认为,科技创新需要资金长期投入,而人才是第一资源,近期全国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海的人才政策仍有改进空间。
张杰代表建议各企业研究院进行联合研发,并协调好短期考核和长期投入间的关系,因为“高科技研发需要长期投入,例如华为之所以成为伟大企业,是因为坚持了二十几年的研发”,但许多企业现在面临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希望有更合理的考核和容错机制出台,保障科技创新的发展。
卢羿代表赞同容错机制推动创新发展,还提出国企的创新力也要激发。苗红代表进一步提出,要持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如新药的研发,要提升创新质量。同样来自生物医药行业的吴剑英代表则建议政府牵头建立权威信息披露平台,避免重复投资。
范征代表从知识产权方面谈了科创中心建设,“不能只把专利数量作为创造知识产权能力的指标,应加强对专利的运用”.他希望加大对涉及重大核心技术、国家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政策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法官的办案能力,保障法官权益。
谈到人才问题,吴剑英代表这样说:“限制上海人才引进的‘卡脖子问题一是户口,二是房子,所以要在户口和人才政策上多下功夫。”周增星代表也持同样观点,即落户和人才政策要做相应的修改,与时俱进。杨振峰代表则提出,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谢吉华代表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苦恼”:现在科研人员出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这给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化交流带来了不便。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为优化营商环境已经做了很多,上海的营商环境已经进一步优化,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企业违约等纠纷日益增多,执行难问题突出。一些代表还认为,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目前,国家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在转型,民营企业、实体企业面临发展压力。
解决民营企业压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代表们纷纷表示是解决贷款问题,而对银行来说这当中有两个瓶颈问题,一是风险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瓶颈,二是相关信息处理能力带来的瓶颈。
在优化审批制度问题上,徐军代表提出,优化审批制度不是单纯减少和简化审批流程,而是要改变原来低效的或不合适的审批制度,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抓牢企业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更高效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将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向以激发市场活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
朱柯丁代表谈到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困难时说,政府还有可作为的地方,比如在法治保障方面,要加快执法时间、缩短执法流程。
康凯代表表示,政府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基础较薄弱,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要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周瑜代表则建议将市区一些空着的非常有名的老房子交给民企来发展,可以防止老房子荒废,同时由于民企的活力,可以扩大本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一些代表认为,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以中心区为主导,郊区总体发展不平衡,在管理制度、产业发展、规划用地、人才分布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建议以长三角示范区为契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模式,产业、金融、基建、公共服务等向郊区倾斜,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均衡发展。
在刘宏代表看来,“上海还是得做长三角一体化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关键要解决利益分配的机制。”
谢吉华代表则提出应基于要素市场突破,比如说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在做一些改制工作,趁此机会也将长三角其它省市考虑在内,在上海形成共同市场,带动长三角联动。
胡建忠代表重点阐述了长三角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问题,他认为要学习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国内外经验,本着长三角合作共赢精神,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出一条路,做好规划、投资和运营等各项工作,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
加強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
不少代表认为,集中整治彰显上海的精细化管理,但从任务下达到完成,时间较短,一方面执法人员完成任务压力大,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被执法者复议和诉讼的法律规定时间。建议在集中整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法律规定的诉讼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理化解社会矛盾。
另外,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美化环境,市容市貌得到了改善,但有些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建议政府部门在立项之前,要多渠道调研和了解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项目建成后不仅美化环境,还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陈岩代表认为要规范业委会管理,有的小区业委会十多年都建不起来,有的成立后滋生出各种不良问题,引起居民极大不满。
朱思欢代表说,停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小区的头等难事,受各种条件限制,小区很难设置立体停车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
在戚建豪代表看来,当前成片的旧区改造明显提速,但一些老小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改造却遥遥无期,希望政府运用市场力量做好这方面工作。另外,民生领域的一网通办往往涉及很多委、办、局,办理流程仍然比较复杂,应更加便利化。
邓廉夫代表则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他认为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尤其在5G时代,要立法禁止非法搜集公民个人信息,对违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此外,许鸿蕨代表、龚顺美代表都提到了基层居委会负担太重的问题,原因在于“千条线万条线汇一线,都在居委会一线”,而且对居委干部考核指标也不尽统一。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代表们认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获得较大改善,美丽乡村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农村建设,但要加强长效治理,提高财政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鼓励年轻人参与的政策,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王德弟代表提出,目前本市乡村的主要功能是粮食供应、农产品供给、生态产品、生态屏障以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五个方面,因此要更加科学、精准、全面地让上海乡村功能发挥出来,创新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项目,并完善相关政策。
戚建豪代表则说,大部分的乡村都没有好的产业,没有好的文化,呈“空心化”,所以建议做“新村民计划”,让中心城区的市民去郊区消费,带动城市支持乡村。
关心医疗卫生和养老问题
一些代表提出,当前医疗采购工作改革,上海是试点,应收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总结后再向全国推广。
陈岩代表提了一个具体事例,即病人到医院看病时,医生开出检查单后,病人凭检查结果复诊不排队,导致病人间吵架,现在开始推行复诊刷卡排队,使排队井然有序,但很多区级医院复诊还是不刷卡排队,因此建议在区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推广复诊刷卡排队。
刘宏代表提出要从长远角度关注慢病管理、糖尿病筛查、三级医疗体系的建设等问题。
养老服务方面,代表们认为,上海老年化程度较高,目前全市每年新增7千张养老床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一床难求、价格昂贵的现象,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和利用社会资金投入养老行业,加快解决养老问题。戚建豪代表提出,当前嵌入式养老的落地保障、运营机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殷浩等代表则提出以房养老的建议。
关于人大工作
代表们高度肯定了人大工作,也对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滕平代表提出,鉴于不文明养犬产生的卫生和安全问题较多,建议在养犬管理相关条例的执行方面加强监督,多开展一些“不打招呼的检查”,请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在监督宗教事务相关条例的执行方面,姚树良代表建议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以规范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比如对于宗教方面的税收,以前只要不是营业性收入都是免税的,现在有个别区、个别税务专管员开始向宗教场所的房租收入进行征税;又如宗教人才不能解决户口问题,留不住人才,建议上海对这方面的人才放宽落户政策。
在代表工作方面,滕平等代表建议加强市区两级代表的联动,加强代表联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频度,使代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情民意,为代表提出意见建议提供更多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