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习惯之根 正好人生之本
2019-08-13李乃让杨春梅
李乃让 杨春梅
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养正教育特色,即“养好习惯之根,正好人生之本”。“正”是目标,“养”则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在实践中,学校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
1.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德育的厚度
歌谣导行。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歌谣的形式,从听、说、读、写、做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指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编写《上课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双唇紧紧闭,双脚平平放,回答问题先举手,声音甜又亮,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浸润在朗朗上口的歌谣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了自己的言行。
学科渗透。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将养成教育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形成了“课内得方法,课外得营养(享受阅读的快乐),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模式,即在课堂上找准阅读知识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课外提供体验和展示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写作的空间。
模式建构。通过“五思课堂”,即“课前预习,质疑启思;创设情境,自探静思;小组活动,合作辩思;总结提升,交流导思;积极评价,延展拓思”,涵养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设立德育论坛,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
学校建立了德育论坛,每年一届,每四年一个周期,每届论坛由四所完小分别承担,共同探讨好习惯养成的新视角、新手段、新方法。
第一个四年,学校遵循“低、小、实”的育人原则,围绕日常的养成教育工作,总结展示各完小的德育亮点。
第二个四年,学校将工作亮点梳理整合,逐渐形成完小特色。例如,六街小学聚焦读书和感恩习惯的培养,确立“读书启智,感恩养德”的特色教育理念,通过阅读课程和“感恩”系列课程,全方位助力学生美好德行的养成;三街小学注重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好习惯,用“四个一”(一个岗位、一根跳绳、一部经典、一项兴趣)打造学校特色;东关小学的“童蒙养正,文化毓德”,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滋养作用;西关小学的“五彩周”,则从阳光心理、儒雅言行、感恩行动、全员健身四个方面体现出天天不同、周周精彩的养正教育成果。
第三个四年,学校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以“四个坚持”为基本原则,突出教育的情境性、持續性、自主性和反复性特点,深入探求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坚守养正教育,不断拓展德育空间,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编辑 _ 汪倩